从“落榜生”到上千学子志愿填报“引路人”
生活中的黄秀迎。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西的气温已经35℃了。风从唯一的一扇窗吹进这间狭小的学生寝室,黄秀迎的汗一直往下淌,衣服都湿透了。
几乎在电脑前坐了一晚的她,“记不清回复了多少人的咨询”。她打了几个哈欠,点开电脑右下方一直闪动的QQ头像,不时翻阅手边的《高考指南》和《招生计划》,继续解答问题。
过了午夜,咨询的人渐渐稀少,她才松了口气。
2016年高考成绩公布后,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3级的黄秀迎愈发忙碌。很多人看来,她正在做一件或许能改变考生命运的事——带领团队为家乡靖西县高考生做志愿填报辅导。这位2012年高考“落榜生”,因不愿家乡学子重蹈自己的覆辙,脚踩一双后跟防滑垫已经磨光的高跟鞋,“啪嗒啪嗒”清脆利落地在这条路走了3年。
4年前,黄秀迎第一次参加高考,总分超过广西省一本线18分。然而,由于对报考规则了解甚少,也未能得到相应的指导,经历过高考风浪的她还是未能踏入大学校门。“我以为上了一本线,就可以随便填一本的学校。”她不好意思地笑道。填报了几所喜欢的大学,她便满心欢喜等待录取通知,可迎来的却是“晴天霹雳”——落榜了。
她突然明白高考并非寒窗苦读的终点,意识到了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复读的那一年,黄秀迎成了阅览室的常客,她几乎翻阅了每一期的《求学》和《高考金榜》,了解大学和专业的情况。
2014年,大一的她辅导堂弟填报高考志愿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建一个发布信息和提供咨询的平台,帮助靖西不懂如何填报志愿的考生们?“在信息极度匮乏的家乡,大部分人的目光都囿于小城,不懂考生要往哪里走,不懂填报志愿和选择大学的重要性”。
于是,黄秀迎和几位朋友建立线上高考志愿辅导QQ群,考生以“群聊”或“私聊”的方式提问,管理员也会不定时发布志愿的相关信息。通过“一拉多”的形式,群人数迅速增长,现在有800多人。同时,她和团队恶补知识,分析广西招生考试院网站文件,了解国家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政策。
高考志愿填报,不同批次录取、补录的时间几乎与大学的期末考试相重合,这也是她最忙的时候。每天除了上课、复习、写论文,黄秀迎差不多都在搜集填报信息,并在咨询群解答疑惑,“那时真的太忙了,凌晨一两点后才能入睡”。
第一年的志愿填报辅导结束后,她的志愿者团队人数增到10人,成员多为她帮助过的学弟学妹。在黄秀迎身边的朋友看来,朴实的她是个坚韧的人。“我一直很喜欢我的团队,很喜欢大家一起奋斗的感觉,很温暖。”然而,开展这项服务也有“碰壁”的时候。
今年4月,黄秀迎从网上了解到“农村单招项目”。这让她眼前一亮,“这是家乡学子上名校的好机会!”
4月25日是“农村单招项目”报名材料提交的截止日期。4月19日,当她和团队的伙伴火急火燎联系到母校,打算向校方、学生宣传这项政策,没想到学校却没有那么热情。在学校老师看来,高考前最重要的是复习,而非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
黄秀迎一天内给高三年级主任吴凤保打了好几个电话,不断介绍相关政策,重复了很多遍。她急了,“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农村走到城市,个人改变很大!”经过反复沟通,吴凤保被她的精神所感动,同意她宣传这项计划。后来,22个申请该项目的考生中,18人通过了初审。
如今,学校对他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校长甚至主动邀请他们做志愿填报的全校讲解和交流。
提起这项免费服务,黄秀迎觉得“累到吐血”,但“能帮助他人就是努力的意义。”3年来,他们帮助的考生越来越多,“共计应该有2000人左右了”。
她像陀螺般忙碌的背影,也烙在了受助者心头。“在高校专项计划初审前,是她一直没有放弃。”靖西县2016年高考生、已被成都大学录取的梁彩桂充满感激。黄秀迎的无私帮助让她感受到“满格”的正能量,督促自己努力考上大学,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现在,她已加入黄秀迎的团队,希望能帮助更多人。
指尖传递的信息日渐多了起来,更多家乡学子得到上名校的机会,也馈赠了黄秀迎很多人生的礼物。“做这些事,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爱吧”。事实上,黄秀迎和数千名受助者,甚至团队里的伙伴大多素未谋面,但学弟学妹们习惯称她“姐姐”,经常和她分享快乐,分担烦恼。
黄秀迎最近发起了新成员的招募,以准备开展来年的工作。“计划明年建4个千人群,因此至少得招40人,每10人管理一个群,设1名组长。”她笑称,“很多受助者私聊我报名,5天内就招满了。”为提高辅导质量,她设置了进团队的“门槛”:责任心、学习欲望、耐心是最基本的考量。此外,预计在明年高考前给团队开展多次知识培训、实操练习,以更好地进行线上志愿填报辅导。
如今,新团队成员覆盖了北海、河池、防城港等广西其他地区,咨询平台也不再仅面向靖西考生,而是面向全广西,“我希望逐渐把服务扩展到整个广西,帮助更多人。”她毅然表示,“我会继续把它做下去,直到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就算自己退出,也会把这份事业传承好。”(广西大学 黎禹君)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