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本网原创

陕师大学生党员:《人民日报》为我打开一扇窗

2016年06月29日14:49 | 来源:人民网-教育频道
小字号

《人民日报》读报分享会。摄影 白霞

“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活动的主题是‘三分钟读报心得分享’。同学们从信封里抽取一份材料,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在陕西师范大学新校区逸夫科技信息楼里,新闻与传播学院辅导员白霞正在主持《人民日报》读报分享会。

2013级本科生杨柳抽到的材料是6月15日的《大学生就业,让每个选择都有光彩》,抽到材料后,经过几分钟的准备,她娓娓道来:“这篇评论员文章分析评述了近年来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的变化。读过之后,感受颇深。我想,我们也应该抛开传统观念里的条条框框,有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跟随内心的呼唤,勇敢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思路清晰、观点新颖、语言流利,杨柳的发言获得了老师同学的掌声。

2015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在学生党员中开展《人民日报》读报用报活动,一年来,已覆盖了全校本科生、研究生各年级党支部全体党员和部分团员。

学生党员把《人民日报》当作了“枕边报”

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孙殊贤说:“去年年初,《人民日报》还没有被更多同学关注。我们几位党员同学向学院党委提出了调动阅读积极性和组织学习活动的建议。学院非常给力,申报了学校基层党建项目《‘读出真知 报汇启迪’党员读报活动》并获准立项。经过学院党委一年来的组织与推进,现在很多学生党员把《人民日报》当作了‘枕边报’。我感到学生党员读报用报可以成为一个经典的、长期持续的项目。”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王永安说,为了进一步发挥《人民日报》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中的作用,学校去年年初面向接受报纸赠阅的基层党委、党总支开展了“读报用报”立项工作。经过评审,9个项目获准立项。为保证项目取得实效,学校设立了读报用报活动专项经费,同时定期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在结项验收时,进行总结、评审、经验交流,发挥党建立项的辐射效应。

读报并不枯燥,而且还挺有趣

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正在改变大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传统的纸媒,已经有些疏远,深阅读与经典阅读与我们渐行渐远。”文学院2012级本科生裴玉东感慨道。面对这种阅读状况,陕西师范大学积极开展学生思想引导工作,在创新读报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增强读报用报的时代性和感召力。

在陕西师范大学,读报不是简单地念报纸,而是在老师的引领下,通过一系列体系化的阅读与交流等,促进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并形成了“日读报”“周分享”“月编排”的读报机制。

“写一份读报小心得,录一段读报小音频,讲一分钟即兴评述,或者开展一次交流,我觉得这样的读报形式一点也不枯燥,而且还挺有趣。”新闻与传播学院2013级本科生杨柳说。教育学院结合《人民日报》版面分类与学院专业设置,设立了时政要闻类、教育类、社会类、文化体育类、新媒体技术类、经济类等六大类主题进行专题学习。此外,学院党委围绕中央要求和学校党建工作部署,及时调整和增补专题,比如“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期间,他们就增设了“两学一做”专题阅读摘抄汇编。

“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能够组织集体阅读和学习,更能通过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人民网上的人民日报电子版在线阅读,关注《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微信,下载人民日报客户端等方式学习,使我们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更接地气,更能深入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政治经济学院党委秘书李晔说。

每年寒暑假学生离校期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旅游与环境学院党委为此策划了“人民日报读报用报”假期活动,采取线上推送学习内容和体会、实地走访、家庭讨论等宣传教育方式深化读报用报活动。“这种方式突出了实用性,鼓励师生在实践中‘用报’。”学院党委秘书王蓓蓓说。

读出来的成长与进步

心理学院2014级研究生周灿灿刚进校时,是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虫”。“当有一个契机去读《人民日报》,我的改变开始了。我开始多角度了解世界,也更加关注国家的发展变化。《人民日报》为我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我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与律动,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变化与成长。现在,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浮躁的生活中静下心来摘抄好文章,并尝试着辩证思考,梳理总结。”

郭彩林是政治经济学院2013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由于专业的缘故,她对《人民日报》有着由衷的热爱。她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读报用报活动,还与几位老师一起撰写了科研论文《加强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及建议——以<人民日报>读报用报活动为载体》。郭彩林说,“阅读《人民日报》已经成了我的一门‘必修课’,我也从这门‘必修课’中收获了很多,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得到了提高,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党性修养得到了增强,同时,越来越明确作为一名陕西师大学生党员未来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董翔宇是2014级播音与艺术主持专业本科生。他每天坚持读报学习,在读报过程中特别注意锻炼发音能力,要求自己字正腔圆地读新闻。一年下来,他的播音腔更加标准,可以与专业新闻播音员媲美。作为艺术生,董翔宇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他常常细细品读《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和副刊文章,现在,他的新闻素养和评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他说,这些进步都是“读”出来的。 (石萍 王阳阳)    

(责编:赵英梓、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