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940万考生高考 高考改革第一年考试大趋势

2016年06月07日10:09 | 来源:光明网
小字号
原标题:940万考生高考 高考改革第一年考试大趋势

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于6月7日至8日举行。据教育部网站消息,部分省市由于考试科目设置不同,9日仍安排有考试科目。今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共940万人,较去年微降2万人。

今年高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还是分省命题外,全国其他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其中,安徽、湖北、四川、陕西、重庆、湖南、广东、福建为新增8个采用全国卷的省份。

教育部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应认真了解并熟知《考生须知》,提前做好各项考前准备。一是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路线,仔细核实确认考试时间、地点和科目,预留足够赴考时间,防止因交通、天气等原因耽误考试。二是严格按照考试规定,提前准备好身份证、准考证等证件以及必备的考试用具。三是诚信参加考试,不要携带各类无线通讯工具等违禁物品进入考场。

26省选择统一命题 25省公布新高考改革方案

今年高考,除了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外,全国其他26个省份选择统一命题。其中,安徽、湖北、四川等8个省份回归“全国卷”。

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在今年第一季度迎来了密集的落地。截至目前,包括上海、浙江两个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在内,全国已有25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

梳理发现,文理不分科、外语“一年两考”成为大趋势。从考试变化分析,上述23省份均在改革方案中明确将推行“3+3”模式,除语数外之外,3门选考科目中,“6选3”模式成主流,即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作为考试科目。而浙江采取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所提到的6科,还多了“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这项科目。

据悉,本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就是力求破除“一考定终身”,有些科目考试也从一次考试变成多次考试。在已公布高考改革方案的省份中,绝大多数省份明确英语一年两考,一考定终身的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变。

查一查,你家乡高考怎么改?

6月5日,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在教室里放飞写有高考愿望的纸飞机。新华社发

史上最严”高考到来 高科技手段防作弊

今年,“作弊入刑”将首次实施,“史上最严”高考到来。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教育部还与各省(区、市)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签订了高考安全责任书。要求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高考安全、顺利进行;继续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做到招生信息“十公开”,不得出台含有违规“点招”录取和降低标准违规录取考生的地方政策,并自觉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运用高科技手段防作弊,历来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点工作。今年,“刷脸+验指纹”等高科技产品的使用,就是为了让防不胜防的作弊行为无处遁形。广东、湖北等地今年升级标准化考场作弊防控系统,通过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验证考生信息,考生将“刷脸+验指纹”进考场。

“史上最严”高考高科技手段防作弊 新华社发

严防“枪手”替考 保障高考安全

去年,高考江西南昌的“替考事件”震惊全国,多名涉案人员已经获刑。今年,各地对于高考安全的部署,严防“抢手”替考,成了保障今年高考安全的重要工作。

根据教育部近日发布的消息,教育部对往年出现高考安全事件、考风考纪相对薄弱的省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进行了约谈;对往年出现替考“枪手”较多的高校,专门下发通知,要求举一反三,严防再次出现大学生充当替考“枪手”的现象。

山东要求,高考期间各高等学校应坚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一般不允许请假,“对无故未到校者,要逐人查清去向,对去向可疑者,要深查细究,防止学生参与替考”。

湖北也规定,高考期间各高校应坚持正常的教学活动,加强对在校生(含研究生)的考勤管理,原则上不允许学生请假。“对校园内张贴的组织替考和寻找“枪手”、售卖考试答案和作弊器材等涉考广告进行清理,如发现可疑人员和重要线索,要及时向领导报告,必要情况下向公安机关报案。”

据教育部介绍,从5月份开始,各地还陆续开展了“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涉考网络环境”“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等4个专项行动。

各地公安、工信、工商、教育等部门在中学、高校、通讯电子产品市场、考点周边及互联网上联合对非法招募替考“枪手”、组织助考活动、违法贩卖作弊器材、发布涉考不良信息等危害考试安全、扰乱考试秩序、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进行了重点侦查,依法打掉了一批犯罪团伙。

(责编:林露 温雪茹(实习生)、贺迎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