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长沙:高考楹联中的湖湘志趣

2016年06月07日08:16 | 来源:光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长沙:高考楹联中的湖湘志趣

  长沙南雅中学2016年高考对联。本报记者 龙军摄

  远眺争流湘水碧 高登揽月楚天舒 长沙2016年部分高考对联。

  六艺三才随大用 五洲四海任高翔 长沙2016年部分高考对联。

  麓枫为笔千年文脉昭禹甸 湘水作墨万丈澜涛起宏图 长沙2016年部分高考对联。

  “麓枫为笔千年文脉昭禹甸,湘水作墨万丈澜涛起宏图。”“远眺争流湘水碧,高登揽月楚天舒。”……2016年高考前夕,长沙市各考点纷纷悬挂匠心绘制的高考对联,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鼓励考生大胆自信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逢大事贴对联,是湖湘一带的悠久传统。2004年,湖南省教育考试院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考考务工作细则》,其中第三章《考点设置与建设》第二十二条规定:“考点布置要庄严,催人奋进……每个考点大门都要张贴对联。”从2004年开始,每年高考,长沙市各考点门口的对联都是考点学校的考务大事,每一副对联都蕴含着校方的美好愿景。记者走访长沙市各考点看到,“群贤竞秀”“蟾宫折桂”等喻示着美好前程的词汇都融入了今年新鲜出炉的高考对联,以鼓励考生大胆、自信、考出水平。

  湖南省楹联艺术家协会主席鲁晓川看了记者收集的考点对联后表示,今年高考对联紧扣时代热点,充满湖湘特色,洋溢着人文关怀。

  “传屈贾鸿文,滋楠润梓,蒙谁将满腹真知和盘授与;御楚天浩气,奋翼张翮,待我把蟾宫馥桂信手折来。”读到长沙市实验中学考点的对联,鲁晓川点评说:“上联旨在赞颂老师的辛勤付出和奉献精神,在传道授业方面将自己所学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学生,让学生得到雨露滋润,健康成长。屈原的辞、贾谊的赋,具有鲜明的湖湘特色。下联旨在表现考生的豪气与自信。如大鹏展翅,乘着楚天的浩然正气,折得桂冠。”

  “揽岳麓为笔,倾湘江为墨,尽书屈贾才调;延清风在闱,养浩气在胸,坚守笃诚品格。”鲁晓川对长沙市周南中学考点的对联十分称赞。他说,此联上联以宏大的时空为载体,表明对考生的称许,高考本就是人生中的一场笔墨盛会。屈、贾二人是两千多年前国之栋梁,有经天纬地的才华,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符号性人物,此处意为高考将为国家选拔出才调无伦的人才。下联将考场纪律、考试态度与周南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为一体,对考生在德行方面也提出希望。

  切情切景明志抒怀

  中国楹联艺术家协会会员、长沙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胡党生从1996年开始撰写高考考点对联。多年以来,他坚持为长沙雅礼中学、长沙铁路第一中学等多所学校撰写了30余首高考对联。用对联这种雅俗共赏的群众文化方式,鼓励考生、吸引市民,胡党生说,撰写高考对联最难的是如何在切情切景上,既要体现对联明志抒怀的意境,又要彰显学校的教育特色。

  “六艺三才随大用,五洲四海任高翔。”这是胡党生今年为长沙市雅礼中学考点撰写的对联。他向记者解读道,上联表示学子们具有“六艺”多种技能,又怀有“天、地、人”三才思想,随时随地都可大有作为,所谓“艺不压身”。下联的意思,即在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中,国家需要各方面的优秀人才,进入大学固然可喜,自学成才也有天地,所谓五洲世界,四海中国,有理想,具才华,肯坚持,愿奋斗,寰宇世界、朗朗乾坤,就可以自由高翔。既可以体现雅礼中学的深厚底蕴,也可以体现学校开放的视野。

  长沙市湘府中学考点的对联同样出自胡党生:“博修文理,雅诵诗词,融通万卷千家会;笔起波澜,胸罗锦绣,砥砺十年一梦圆。”上联从考生十年求学的经历入手,反映莘莘学子各科知识储备,已近通今博古,受到古往今来的贤哲文豪的启发,做好了充分准备,终于迎来高考这小试牛刀的机会。下联从考生走进考场的心情着笔,表现考生从容有序,怀抱远大理想,思如泉涌,妙笔生花,写出激昂慷慨的文字,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一圆人生辉煌与民族复兴的美好梦想。

  记者在各考点看到,长沙铁路第一中学的对联凸显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精神;长沙市麓山滨江实验学校的对联则将“厚德博学”的学校校训、“兴邦治国”的高考选材宗旨巧妙融进了对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需要兼顾形式意境

  自2004年开始,高考考点对联成为长沙高考享誉全国的品牌活动之一,同时也成为湖湘楹联粉丝们一年一度交流学习的平台。

  那么,各考点该如何选择高考对联?

  “让考生走进考点第一眼,就觉得心情舒畅,我们这次的高考对联强调大众化,无生僻字眼,无典故堆砌,用普通人的语言抒发学子情怀,但又对仗工整,气势恢宏,鼓舞人心。”长沙市长郡中学办公室主任胡勇辉向记者介绍了学校今年选取高考对联的新标准。

  “高考对联一定要兼顾形式和意境。对联是传统格律文学,有它特定的创作要求。查阅历年来各地的高考对联,有些对联虽然符合对联的大体特征,但在声律、词性等方面还是存在一些对仗问题。应该指出,学校作为教育机构,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鲁晓川说。

  长沙市第一中学一名高三学生表示,传统的对联引经据典,要花一些时间去理解其内涵,但鼓励考生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不拘于对联这一种形式。他说,走进高考考场时如果看到一副“淘宝体”“凡客体”甚至“甄嬛体”的对联,肯定有会心一笑、心头轻松的感觉。

  胡党生认为,历年来的高考对联活用典故,有着浓厚的文学色彩和文化底蕴,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高考的特殊情况,今后雅俗共赏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不妨考虑将一些学生熟悉的、流行的、网络的文体形式与高考对联相结合,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记者 龙军 禹爱华)

(责编:贺迎春、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