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90后大学生阮爽:不管做什么,总想争第一

2016年05月10日08:22 | 来源:中青在线
小字号
原标题:90后大学生阮爽:不管做什么,总想争第一

  一台30厘米见方的黑色机器,24个按键,开启了90后大学生阮爽的创业之路。

  从创办襄阳市第一家速录速记公司,让襄阳市成为湖北省第一个成功引入速录的地级市,到联合创办襄阳市第一家互联网金融平台——口碑贷,阮爽调侃:“不管做什么,总想争第一”。

  2009年9月,阮爽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就读电视广播新闻专业。复读过一年的他,一入大学,便非常迫切地锻炼自己,想“把重复了的一年追回来”。课业之余,这个性格外向的男生成功竞选班长、文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在学生工作中忙得不亦乐乎。

  这期间,阮爽抓住机会与社会实践接轨,创办校园旅游工作室“U客”、建立同城校园购物网站、加盟校园飞信通。这些项目虽有一些盈利,但可复制性太强,阮爽一心想着“酝酿一个真正的事业,有一个更好的发展空间”。

  大二暑假实习时,他在会场里看到一个速录场景:工作人员不停地敲击一个黑色的机器,领导话音刚落,文稿马上就打出来了。

  他了解到,这种边听边打字的技能是唐亚伟在1993年发明的,最快速度可达每分钟500字,比人们平时讲话的速度还快,在大城市十分流行。

  通过调研,阮爽发现襄阳市没有速录,是一个空白的市场,“我一下就想抓住这个机遇。”

  他通过微博私信与唐亚伟的儿子、北京亚伟公司总裁唐可为取得联系,并非常诚恳地寄去了信件,向其说明“亚伟速录”在襄阳的发展前景及自己推广该产品的计划与决心。

  被阮爽的激情与真诚打动,唐可为主动为阮爽提供帮助,给他寄来了宣传物料、一台机器和一本《中国速录30年》。

  没有创业资金,阮爽回到家中向父母求助。父母原本希望他毕业后能够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然而经过阮爽一晚上的游说,他们终于拿出了10多万元积蓄,成为阮爽的“天使投资人”。

  在湖北文理学院的创业园里,阮爽创办了襄阳市第一家速录速记公司。

  一开始,速录团队只有6个人,除一名速录老师外,其他都是在校学生。他们白天上课,晚上练习基本功。

  推广初期,阮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速录老师是个刚毕业不久的女生,她有些害羞,不擅长向别人推介自己的产品。阮爽又不会操作速录,只能趁晚上慢慢学。但是,这并没有阻挫这些年轻人的拼劲儿。在襄阳的各类大型会议上,“金亚伟”速录师的身影不断出现,“亚伟速录”也逐渐获得更多人的认可。

  面对纷至沓来的速记“订单”,阮爽一度不得不从北京、上海等地以高薪聘请速录师。

  在开拓市场的同时,公司也取得了襄阳人社局、教育局的办学资质,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教室从最初的40平方米扩展到160平方米,学员也达到了108人。

  大二那年,阮爽还发起了襄阳市首届电视文化节。本来是学校的活动,他在网上查询发现襄阳市没有做过电视文化节,就想借助社会力量把活动做起来。

  阮爽想到了获取团市委的支持,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时认识的一位团市委老师,他勇敢地敲开了团襄阳市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并递上了关于筹办电视文化节的活动方案。听完阮爽的一番讲解,团市委书记对这项活动非常满意,随即签字盖章表示支持。

  “办的是电视文化节嘛,所以还想着联系当地的媒体。”紧接着,他又相继找到《襄阳日报》社社长、襄阳电视台台长,向其说明意图。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同样都非常认可这项活动。于是,原本筹划的校级活动直接升级为市级活动。

  正是在这些活动中,阮爽进一步接触了社会,认识了很多社会人士,特别是各级团组织负责人。

  阮爽一一历数,创业路上,总有着团组织伴随的身影。

  后来,在团市委的帮助下,他入驻湖北襄阳青年创业孵化器,还申请到10万元的启动资金补助,120平方米的场地成为会务接待中心;3年时间,阮爽注册成立的襄阳金亚伟速录有限公司先后培训学员300多名,带动近百人就业。去年,团市委和市委宣传部将阮爽评为“中国梦”宣讲员,鼓励他积极宣传自己的创业事迹。

  正当阮爽的速录创业项目走上发展快车道时,他的目光又转向互联网创业,这个学新闻的小伙子敏锐地意识到“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前景,创办了湖北传道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和湖北融百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始了二次创业。

  每每回首创业历程,阮爽总在思忖:是不是有很多创业者像当初的自己一样,很需要帮扶和指导?

  在团襄阳市委领导下,阮爽联合众多青年开启了一段特殊的“创业”——发起成立襄阳市青年创业协会,以期带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创业大军。

  2014年6月,阮爽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建了襄阳市首家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湖北口碑互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当年8月20日,“口碑贷”正式上线。不到半年时间,便成功为26家企业解决了6700万元的流动性资金需求。

  “互联网不是一张网,而是一个时代,大家都离不开,我要抓住机会。”如今,这个25岁的小伙子常常走进校园做宣讲,他说,“回头看,觉得特别感谢当初的自己,在年轻的时候选择的是去奋斗,去拼搏。”(刘振兴 雷宇)

(责编:王艺锭、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