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做到“三个讲清楚” 上好高校思政课

江胜尧
2016年04月21日10:52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字号

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国家社会发展和个人价值观塑造,但目前某些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要求相差较远。其中的问题出在哪儿?是教师的教学模式问题,还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归根到底,在当前的思政理论教育如何取得实效这一重要问题上,值得深入探讨。

自2005年以来,许多高校不断探索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并且在授课内容、教学方式、考试考核等诸多环节上不断推陈出新,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同时也要看到,部分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着格式化、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一是理论知识单向灌输,课堂形态格式化。思政理论课内容庞杂,理论性强,教师为了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了“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造成课堂静态格式化。思政教师就理论讲叙事,以概念说问题,致使学生兴趣缺乏,这就很难将思政理论很好地传递给学生,严重制约思政理论教育的实效性。

二是教学环节设计单一,实践育人形式化。实践教学本应是思政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过程中,很多高校只停留于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基本上没有或很少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教学。即使有的教师会要求撰写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社会调查报告,然而并未得到多数学生的重视,多是网上查查、书上抄抄,便敷衍了事。如此流于形式的思政教育,难以将理论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品德认知,更难进一步外化为个人的价值标准与自主行为。

三是教学内容偏离实际,课堂教学低效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唯有常讲常新,才能带来新的“引力波”效应。目前,有些思政教师过分依赖教学课件,其教学内容往往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有些思政教师不能充分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导致学生对于思政理论教育表现出无兴趣、无动力、无目标的“三无”状态;还有些高校教师过度推崇“翻转课堂”等多媒体技术教学,致使课堂教学“娱乐化”、“庸俗化”,进而使思政理论的课堂教学低效化。

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既要遵循教学规律和主体认知接受规律,更要与时俱进地传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这就要求重点把握好“三个讲清楚”。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要讲清楚思政理论内涵,思政教师必须认真研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只有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全新的教学范式,及时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融入日常教学,用中国话语讲清、讲深、讲透、讲好“中国理论”,才能使思政教育既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在理论自信和理论认同中形成“共鸣”。

其次,把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讲清楚。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学生观察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一门通识课。由于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学生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思政教师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对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凸显出“中国特色”,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从历史的角度和中外关系的维度,确立人生坐标,担负时代重任,不断增强制度自信和制度认同的“共振”。

最后,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讲清楚。思政理论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基本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思政教师除了系统讲授理论知识,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疑点、难点问题入手,开展专题教学,对当前社会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作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讲好“中国故事”,使学生能够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和道路认同的“共旋”。

高校思政理论课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发展规律,探索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积极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抵触情绪,从而有效引导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

(责编:林露、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