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校园迎宁静?学生宿舍假期当“青旅”前路如何?【2】

问题仍需制度解
在童文胜看来,要做到因地制宜开放校园资源,仍旧长路漫漫。“由于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是相对独立且封闭的社会组织,校内学习、生活设施齐全,所以一般来说,从领导到普通师生,都不太愿意将社会资源渗进学校高墙之内,更别说是挤占高校内部资源。同时我国高校又基本是公办为主,办学资金基本为国家拨款,因而学校大多没有成本概念,倒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
“如果要将当下的校园资源对外开放,无疑要增加从领导到普通教职工的学校管理成本,因此,需要建立新的规章制度,从管理层面把这项工作组织好、协调好。”童文胜表示,这类工作一旦启动,还会引来工商、税务等一系列政府、社会管理组织的关注,毕竟校园公共资源也是国家资源,不可能让学校师生员工独自获得收益。
熊丙奇也认为:“学校开放之后如何管理,以及这笔收入用于何处,才是关键。如果开放之后,学校治安、环境恶化,开放必然难以长久。同样,如果开放资源获得的收入不公开、透明,那么,师生会觉得开放没有价值,进而反对开放。因此,学校在开放之前,就应针对如何保障校园安全、维护校园秩序、安置放假留校学生、宿舍住宿定价、收入怎样开支等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并向全校公开方案,由教师和学生选出代表监督方案执行。而且,在实际开放宿舍资源后所获得的收入,除支付日常管理、维护成本外,应全部用于学生身上,比如设立奖助学金、整体降低学校住宿费等。”
熊丙奇指出,对于学校闲置资源的对外开放、利用,社会要有包容的心态。“对于大学用资源去挣钱,也不要动辄指责大学商业化。只要大学是合法利用资源,为学校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就值得肯定。”熊丙奇强调,一所大学,不管是公办,还是民办,只有拓宽办学经费来源渠道,才能获得更大的财政独立性,让学校拥有更大自主办学空间,“这也是大学更好办学的内在要求”。 (本报记者 晋浩天)
(来源:光明日报)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