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四川彭州白鹿小学:一所乡村校的教育现代化之旅【2】

2015年07月29日09:4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四川彭州白鹿小学:一所乡村校的教育现代化之旅

  教学改革实现教育重心的转移

  刘华兴把“拼搏”的战场延伸到了课堂。

  在彭州,白鹿小学是率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学校之一。一位市教研员曾在白鹿小学随机听了十多节课,孩子们学习的参与度和自主性,让这位刚从美国学习回来的教研员大吃一惊。

  二年级学习《曹冲称象》,一个孩子提问:“曹冲为什么能想到这么巧妙的办法?”

  “因为他很聪明!”一个同学脱口而出。

  “我不太赞成。别人就不聪明吗?关键是曹冲爱动脑筋。”

  “我觉得这位同学还是没有说到点上。曹冲能想到办法,是因为他善于观察。我有证据,请大家看课文……”

  “没想到,白鹿小学的课堂这么精彩。”该教研员说,学生的质疑一定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性思考的结果。而这些现代化素养,正是我国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刘华兴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中国学生说“1+1=3”,中国老师立即告诉他,“你错了,答案应该是2”。而英国老师听到同样的话,却会问学生“为什么”,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

  “我们过去太乐于寻找标准答案了,教学就是围绕标准答案‘打转转’。但真实的世界,又怎么会存在标准答案?”

  “特别是现代社会,我们不可能依靠背诵和记忆标准答案去创造、去发明。”

  在刘华兴的带领下,白鹿小学的教学改革强调“个性展示,相互质疑”。一年后,白鹿小学迎来了市教育局的检查。

  全新的课堂吸引了专家:自主学习时,学生鸦雀无声;小组合作时,交流热烈;个性展示时,淋漓尽致;相互质疑时,针锋相对。

  他们评价,在白鹿小学的课堂上,切切实实看到了教育“重心”从教师到学生的转移。而这,正是当下这一轮教育现代化的焦点之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刘华兴的认识渐渐深化。他对老师说:“我们进行教改的最终目的不是成绩的提升,而是学生素养的提升。”

  仅仅在教改一年之后,白鹿小学的学生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就从原来的倒数第三名,飞速进步到全市第四名。

  教育现代化不是离开传统和乡土

  在努力追寻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刘华兴也有很多困惑。比如说,他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教育现代化,是不是意味着去除传统、远离乡土?

  思索良久,他得出的结论是: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是建立在本土传统之上的现代化。

  “我们要从传统、乡土中寻找教育的智慧,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才会有家国情怀、乡土认同。我们要让‘现代人’有根。”

  白鹿小学地处大山深处,为了让孩子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语文老师用7年时间开发出“习作实践活动”这一教育方法。

  “山里孩子写作文,最大问题是找不到素材,无话可说。可我们在大山里,多么丰富的资源啊,孩子们却看不到,因为他们没有了感受生活和自然的能力。”语文老师杨春平在白鹿小学工作了10多年,对这一弊端看得很清楚。

  在“习作实践活动”中,她带领学生登上家乡最出名的“白鹿顶”放声高歌。她给孩子们布置的家庭作业是,上山掰玉米棒子,下地挖土豆。她带着孩子们上网,让他们到网络世界搜索、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在孩子们的笔下,开始出现家乡的美丽、对家长的理解以及对改变生活的向往。在一篇作文里,孩子写道:“谁说咱大山里的人穷!我的家乡处处都是宝,我爱我的家乡!”

  杨春平常常被孩子作文里的质朴打动。她说,所有孩子都是一块璞玉,我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打磨它,它就会散发出什么样的光彩。

  而办学和教学都立足于乡土的白鹿小学,也渐渐散发出自己的特色和吸引力。近年来,不仅学生的流失率为零,就连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也回来就读。

  看到这些变化,刘华兴很感慨:“教育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它的‘可改变性’,师生可以改变,学校也可以改变。这种特性,让我们这些后发地区、后发学校,也有了尽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雄心壮志!” (《人民教育》记者 李帆)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