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奏响学校发展的“四重奏”

2015年05月15日09:0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奏响学校发展的“四重奏”

  1957年,在新中国建设高潮中,第一代五中人硬是凭着主人翁的满腔热情,在荒滩上边建校、边上课,用敬业和奉献建起了一所老百姓身边的好学校。2013年7月,以张忠苍为校长的新班子履职以来,兰州市第五中学师生发扬优良传统,以课改、管理、德育、文化建设等为抓手,突破了学校发展的瓶颈,学校再上新台阶,成为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兰州市市级示范性中学。

  课程改革风生水起

  21世纪,世界各国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我国发达省份的课程也在静悄悄地变化。面对这一新形势,五中发展的出路在哪里?墨守成规、闭门造车,显然会坐吃山空、山穷水尽;推陈出新、兼容并包,则可能柳暗花明、华丽转身。

  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走进课堂,走近老师、亲近学生,倾听交流,掌握教情、学情,通过此举摸清学校的“家底”。很快一个个埋藏很深的惰性元素被“挖”了出来,领导层的心反而踏实下来,“问题找到了,我们心里有底了,也知道如何破解面临的难题了。”

  教学是学校的生命力,抓教学、抓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变革课堂结构,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注入内生动力。基于此,在广泛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学校领导班子决定从课堂改革入手,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

  2014年秋季,一场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在兰州市第五中学拉开了帷幕,“导学展点练”这一全新的教学模式开始成为兰州市第五中学课堂教学的主角。这一模式蕴含着三点要求:第一是更新观念,变以教为主的课堂为以学为主的学堂。第二是转变角色,在课堂上,教师的任务是指导、指引、适时点拨,学生的任务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第三要务是改变评价,从教案设计到备课组合编学案,从班级为主的学习组织到以小组为主的学习组织,围绕教与学,学校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和评价机制。

  “导学展点练”模式既是立足五中教情学情,也是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课改经验的结果,更是五中全体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推行“导学展点练”后,学校评价课堂有效与否的依据不再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精彩,而是课堂上学生展示得多出彩。评价模式的及时改变,成为推动老师实施新课改的强大动力,缩短了课改的“磨合期”。

  变讲堂为学堂,变考生为学生,变成绩为成长。这是兰州市第五中学对教师教学观念转变的总体要求。为了让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学校邀请名师授课,派出教师学习,举办教师论坛……多管齐下,坚持让新理念和新模式在老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内化为老师的自觉行动。

  “运用‘导学展点练’教学模式后,教师虽然讲得少了,但在课堂组织、调控、点拨等方面做足了功夫,使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高效。”老师宁晓梅高兴地说。教学成绩的不降反升也昭示着课改的巨大成效:在2014年的中考中,600分以上的学生有70多人,所占比例为18%,彰显出优质初中的品牌效应;高中教学绩效提升明显,2014年高考,在29所市级示范性学校中名列第四,呈现出“低进高出,中进优出”的良好态势,实现了高中教育的大转折、大发展。

  学校管理人文和谐

  五中领导班子成员沉下身子,潜下心来,淡定心态,用心经营学校,用情打动师生,使学校成为了文化圣地和师生的精神家园。两年多的制度重建,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各部门职责明确,各层面管理者的领悟力、指导力、执行力有显著提高,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务实,学校管理日趋规范、科学、民主、人文,具有五中特色的校本治理逐步显现。

  兰州市第五中学不断尝试“三本”管理,人文精神萦绕其中:“以德为本”,品德比能力更重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2013年9月,4名德才兼备的教师从40多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走上了教学管理岗位。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选上者信心满满,落选者也心悦诚服,教师的和谐丝毫不受影响。“以心为本”,改变人心比建立制度更重要。五中原来实行指纹打卡制度,很多教师虽然能理解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但他们时有怨言。新班子通过走访了解、调查研究,果断废除指纹打卡制,老师们心气顺了,人心和了,干劲足了。“以人为本”,永远将教职工利益放在首位。《兰州五中人文关怀管理办法》中明确了“教师八必访”和“学生五关爱”制度,“全天候”“立体式”地关爱师生。

  兰州市第五中学这一系列“以人为本”的管理举措,赢得了人心,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五中人因此达成了共识:管理是一个学校发展的活力之源,只有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实效德育精彩纷呈

  如今,很多人都在感叹德育工作难做。为什么难?那是因为在用旧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旧船票登不上新客船”。近年来,兰州市第五中学通过主题带动、活动拉动、课程推动、家校联动等途径,增进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兰州五中的德育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实际,形式丰富多彩,让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在活动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在活动中增进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友谊。同时,学校还将德育渗透到班级文化建设中,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读书角、班刊、班训、黑板报等,让班级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培养全体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立师德,用诚心、细心、耐心、信心、恒心等“五心”来达成对学生的真爱和关爱。

  卓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正在影响着学生的一言一行。走在兰州市第五中学的校园内,学生散发着浓厚的书生气,整个学校洋溢着一种浓浓的书香气息。

  五中的德育内容涵盖了方方面面,他们不仅从细节入手——读书节点亮心灵、艺术节陶冶情操、科技节启发思维、体育月强健体魄、传统节日培养礼仪,还从大处着眼——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科学精神和及人文情怀。张忠苍说:“我们所有的努力,目的是教育学生对生命、对工作、对自然、对社会、对国家、对世界的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

  文化建设提档升位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新高地,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兰州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大潮中,兰州市第五中学也争做“弄潮儿”。

  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和汲取现代教育治理先进理念的基础上,五中形成了符合校情、有鲜明个性、能鼓舞人心的办学理念体系和价值观。确立了“以爱育爱,以文化人”的核心理念,明确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共处”的办学目标,形成了“求真、向善、尚美、至爱”的校训、“明礼、博学、和善、友爱”的校风和“厚德 精业 爱生 协进”的教风、“善学、慎思、乐知、笃行”的学风。

  “净化——绿化——美化——文化”,这是兰州市第五中学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学校形象力的升格之路。而按照这一目标,学校在全校师生中征求意见,对校内建筑和环境进行命名,并精心打造楼道文化、班级文化、办公室文化、信息文化,先进、高雅的学校形象力已初步形成。

  在精神力营造方面,兰州市第五中学从四个维度营造爱生文化。一是倡导爱生如己,实现全纳与平等,学生人性尊、人格扬、人文化,打造人文校园;二是倡导爱生如生,男教师儒雅、女教师优雅、学生文雅,教师有书卷气、学生有书生气、校园有书香气,打造书香校园;三是倡导爱生如子,爱护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关爱每一个孩子的安全、情系每一个孩子的健康,形成人人爱生命、时时为健康、处处保平安的良好氛围,建造平安校园;四是倡导爱生如友,学校提倡用爱心去工作、用感恩心去生活、用诚心去做人,用善心去处世,力争同事间和敬、师生间和善、同学间和悦、家校间和顺,营造和谐校园。

  笔者在兰州市五中看到,被群楼环抱的袖珍校园内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而在教学楼内,楼道内、楼梯间、图书室、美术室,甚至卫生间都被精心修葺过,处处体现对学生的关爱。这是学校形象力、精神力的集中体现。

  形象力的展示和精神力的塑造,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还必须以学校运行机制与制度的执行力作为第三个抓手。

  为此,兰州市第五中学依据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学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对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加大人文元素、创设新型管理文化。具体管理中,试行五位一体的学校治理主体:即: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会、家长委员会。做到民主决策、校务畅行。目前,兰州五中各个管理层面各司其责、协作共进,形成了细致严密的管理网络,学校的执行力大大提升。

  “学校文化是一种环境,影响着师生的行为;又是一种氛围,滋养着师生的身心;更是一种精神,引导师生前行。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绝不能成为文化的沙漠。我们五中应成为本地区最美丽、最文明的地方之一,更应该成为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的精神家园。”张忠苍校长信心满满地说。

  天时人事竞相催,春风雨露气象新。站在新的起点上,五中人必将认真落实国家教育法规和政策,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增强德育实效性,探索有效教学,用文化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把学校建成洁净祥和、儒雅文明、生机勃勃的精神家园,建成管理精细、师资优良、质量一流、愉快成长的学习乐园。(于珊珊 杨国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