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妈妈微信写诗与女儿交流 无心插柳出书《沙漏的时光》

2015年05月07日08:39 |
小字号
原标题:妈妈微信写诗与女儿交流 无心插柳出书《沙漏的时光》

崔俊蓉(右)和女儿袁馨仪合影。

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报道

  两年多来,44岁的崔俊蓉生活因微信变得更有诗意,原来她每天坚持写一首“微信诗”,或直抒胸臆,或白描生活,或记录感悟……

  写诗的动力来自哪里?因为正上高中的女儿住校了,不能天天见面,崔俊蓉便把“微信诗”晒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与女儿分享生活点滴,“这也是一种陪伴的方式。”没想到,近日由女儿作序,《崔俊蓉@在路上2014微信集:沙漏的时光》出版了,书中长长短短的小诗、随笔、散文有近9万字。

  职业律师爱上写诗

  崔俊蓉是位律政佳人,1992年开始从事律师职业,至今已有23年了。

  表面看起来,律师跟文学不搭界,但因为热爱生活,因为有了方便的网络表达途径,崔俊蓉重拾中学时代写日记的爱好,每天拿着手机创作,坚持在“朋友圈”发心情。

  翻开《沙漏的时光》,目录上显示有7卷,分别是“生活的行板”、“天地大美”、“工作的苦乐”、“旅游的意义”、“艺术的馨香”、“思绪的凝结”、“分享的收获”。

  “鸟未醒鸡已鸣,推开窗,能闻到青草、银桂的清香。回归轨道,又开始,循环往复惯性的前行;但心中,盛开着诗意的远方。早安!”这是去年2月7日崔俊蓉在朋友圈发的问候,被编在“生活的行板”一节。崔俊蓉说:“那些年,喜欢诗人傅天琳的诗,清新而深刻,自己写的不过是记录生活的随笔。虽然追求语言的表达美,有时遣词造句也会进行一番打磨,但远远达不到诗的境界。”

  记录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笔耕不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她要留住这匆匆的日子,用记录的方式跟住读的女儿分享生活、陪伴成长。

  崔俊蓉的女儿袁馨仪是南开中学高三学生,从上高一起,孩子就不得不住校,这样每周见面的时间只有周末。“写微信的初衷是想与可可(女儿的小名)互动交流,引导激励,平安度过逆反的青春期和高考季。”崔俊蓉说,原本打算待女儿上大学时编辑成书送给她,温暖她的成长路。

  起初,女儿在朋友圈看到妈妈的“微信诗”不以为意,后来渐渐觉得温暖,在帮妈妈整理的过程中,被深深地震撼了。“那日,看着妈妈把去年的微信整理成册,虽是意料之中,但我还是很惊叹。惊叹每日的三言两语微乎其微,竟却如此厚重丰富;惊叹曾经模糊的匆匆,清晰中又多了一份回味。”昨日,袁馨仪说妈妈的粉丝不少,甚至还有她的同学。

  在妈妈的影响下,袁馨仪也开始闲暇时用微信记录自己的生活,并晒在朋友圈跟妈妈分享。

  朋友点赞多收获也多

  一年365天的记录,如今成了一本256页厚的书,崔俊蓉用指尖留住了时间。现在,坚持每日原创,记录生活、分享交流已成为她的一种习惯。朋友圈里的很多朋友也形成了一种习惯,静静地读着她的“微信诗”,默默地点赞。

  崔俊蓉说:“其实,记录也罢,不记录也罢,专心致志地面对生活,感悟珍惜,这就使无意义的生活有了意义。每天真实发生在我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帮助影响我的人,那些激励我的话、感动我的故事,那些琐碎而温馨的画面,我都希望定格在沙漏的时光里。”

  收到《沙漏的时光》的朋友都在感叹,自己的时间到哪去了,天天与手机做伴的自己怎么不能也来一次心灵的记录。一位朋友说:“这是一种正能量,每天看到崔俊蓉诗意般的语言,自己都觉得很美好。”

  微信诗让诗歌

  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自媒体对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它或许也能成为一种诗歌创作的新载体。”《红岩》副主编、诗人欧阳斌说,诗歌是文学艺术最尖端的部分,这样的“高不可攀”让诗歌离生活有些遥远。

  其实,古人也有兴起墙上题诗的做法,我们未尝不可用手机,在微信上直抒胸臆。从现代诗的发展看,白话诗已经有百年历史了,朦胧诗也影响着一代人,进入网络时代,诗歌的性质不变,但传播渠道可以多样化。这更利于让诗歌从艺术殿堂走进生活。

  如今,微信跟生活的关联度越来越紧密,或许在这个载体上诗歌情趣也会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生活必需品。

(来源:重庆晨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