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高校自主招生:好政策不能只有“良好初衷”

2015年05月05日09:0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好政策不能只有“良好初衷”

  学生“花钱买版面”现象的出现,可以说不是高校自主招生本身的问题,但忽视甚至漠视这一结果,就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高中阶段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相关刊物上发表作品、论文。”今年,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针对文科考生开列了这样的自主招生条件。记者调查发现,一些高三学生在备考之余,开始想方设法发文章,“凑够”自主招生条件。而几乎无一例外,“凑条件”都是家长向相关期刊购买版面,费用根据期刊等级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光明日报》5月4日)

  高校自主招生是拓宽学生尤其是特长生入学渠道的重要举措,应当重在对学生个体的差异化考查上,而不应变成另一种形式的“小高考”。因此,高校在设置自主招生的基本条件或“加分”项目时,应更加审慎,注重发挥校方和考官的综合甄选能力,避免使用一些无效的“客观条件”。因为当一些条件只要出钱就能解决时,也就与高校选拔人才的初衷背道而驰。在现阶段,把“公开发表”作品、论文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项条件,难免造成“鼓励造假”的不良后果。

  毋庸讳言,当前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或者在其他刊物发表文章,都存在“买版面”现象,甚至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一些假冒的学术期刊越做越“真”,据笔者所知,有假冒期刊被查时,竟然连其职工都相信自己的刊物是“正规刊物”。之所以闹出这样的“幽默”,与一些真正的学术期刊的运作“看起来像假的”有重要关系。一些有发表文章需求的人,经常能收到各种“正规刊物”发的约稿函,只要交钱,就能按照你的要求“发表”文章。

  当前一些高校用是否发表文章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项评价标准,有可能会让“买版面”这门“生意”越来越红火。另一个不良后果是,高中生们还未进入大学校门,就先学会了“学术造假”。

  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并不适合把发表文章、论文作为努力的一个方向。客观上来说,高中阶段学习相当艰苦,时间安排特别紧凑,正常情况下,学生不可能有多余时间进行研究或者创作。高校在自主招生时,重点应该放在考查学生的潜质,而不是把眼光放在所谓的“成果”上。高考招生政策,无论是国家的“大政策”,还是高校的“小政策”,都有指挥棒的功能。当指挥棒要求学生“发表论文”时,无论是通过“生意”进行交换,还是自己进行研究,都大大增加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

  媒体报道中也提到,北京某中学的一位语文教师就表示,他还没发现高中阶段能以自己的本事发表文章的学生,因为那种学生是“极少数”。确实,从高中生的学习现状来看,真的不适合把发表文章作为自主招生的一项基本条件。

  有人认为,“花钱买版面只是背离良好初衷的异化结果,问题不在高校。”确实如此。但是,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却不能只有“良好初衷”,而对“必然的”“异化结果”视而不见。“花钱买版面”现象的出现,可以说不是高校本身的问题,但忽视甚至漠视这一结果,就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了。

  笔者非常欣赏这样一句话:“不能简单直接去将附加在考生身上的条件作为招生依据,而是要发掘学生与众不同的特质。”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才把一个个值得培养的“个体”自主招入高校。

  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应当注重对学生个体的多维度考查,而不是设置统一的条件。这样一来,才能让自主招生真正成为统一高考的重要补充,而不是变成规模小一些的另一个高考。(廖德凯)

(责编:张安(实习生)、林露)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