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轶事记录法:抓住幼儿有价值的行为

2015年05月03日09:0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轶事记录法:抓住幼儿有价值的行为

  轶事记录法,是教师常用的观察记录方法,其主要是对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表现出的有价值的行为情景进行观察记录。那么,教师应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什么时间进行观察记录呢?

  ■于冬青

  观察幼儿是教师的日常工作

  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教师是与其距离最近的群体,具有观察幼儿的便利性。观察幼儿是教师日常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方法。

  运用轶事记录法观察幼儿行为,首先要求教师将感兴趣且认为典型的幼儿行为记录下来,包括事件发生的顺序、活动场景和在场的其他人等,都应给予客观、准确、完整的记录。其次要有一个基本的格式,有助于教师弄清观察行为记录与观察分析之间的联系,提高观察记录的效果。下面是一个记录实例。

  观察对象:中班幼儿天天

  观察时间:12月2日11:20-11:40

  观察目的:观察幼儿进餐环节中的说话行为

  观察实录:天天取完餐盘后,坐在小椅子上,并没有拿勺子吃饭,而是将头偏向一侧,开始和旁边的小朋友说话:“你爱吃大虾吗?今天的大虾有点小,我家里做的大虾比这个大多了!”旁边的幼儿不理他,拿着筷子夹起自己的大虾。但天天仍然不停地和旁边的幼儿讨论这个问题。忽然,天天离开座位,对教师说要去厕所小便。如厕后,他一蹦一跳地回到座位上,开始吃饭,刚吃了两口,又开始和另一边的小朋友说话了……

  观察分析:从观察中可以看出,在天天进餐的20分钟内,同周围幼儿说话4次,每次说话的时间为30秒至1分钟不等。该幼儿这种行为表现的原因主要有:天天是这学期刚刚从其他幼儿园转来的,以前的幼儿园教师没有这方面要求,因此他觉得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天天对同伴的习惯、特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寻求主动交往,想以此获得同伴的认可。

  教育措施:通过个别教育,帮助天天尽快学会遵守班级规则;在晨间体育活动及游戏活动中,增强天天的规则意识;与天天家长取得联系,交流他在园中的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如建议家长在家庭生活中,帮助天天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

  全面真实是行为描述的准则

  教师运用轶事记录法对幼儿行为进行记录时,观察什么、记录什么、什么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等,都是应当思考的问题。

  轶事记录法应以单一事件的简短描述为主,教师应有目的地选取需要特殊帮助的儿童,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记录要尽可能全面,包括行为发生的背景、事件过程、幼儿的行为,以及他的语言、音调、面部表情等情绪变化,还有与之相联系的其他在场幼儿的活动。教师应尽可能避免主观性的判断,而对幼儿行为进行客观的描述,不做评价和解释。例如,下面两则记录就犯了上述错误。

  记录一:幼儿童童影响其他小朋友做游戏,体育教师马上批评了她,可是,没到两分钟,她又犯了老毛病。教师把童童请到中间来,让她表演,她才安静下来做体操。

  记录二:今天的集体教学活动是学习儿歌,幼儿飞飞坐在椅子上,眼睛看着教师。在学习儿歌的30分钟内,飞飞先后出现与旁边的小朋友说话、摆弄自己的衣服、站起来推前面小朋友的椅子等行为。就这样,对于儿歌的内容,飞飞几乎没有听进去。

  这两则记录中,对童童的记录,就属于教师喧宾夺主,没有客观地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而对飞飞的记录则过于笼统,不够具体,30分钟内会发生很多行为,教师的记录却寥寥几笔。

  分析要具体,措施需可行

  教师运用轶事记录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如下问题:观察记录的目标如何确定?如何把握幼儿的典型性行为?观察分析幼儿行为后,如何思考并采取措施?

  观察目标是观察的出发点。观察前,教师必须明确想要了解幼儿的哪些行为表现,对教学和幼儿教育有什么价值。教师可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幼儿发展水平,并围绕该年龄阶段幼儿的行为表现来确定观察目标,选取合适的观察角度,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了解幼儿的真实表现。

  观察分析要具体,教育措施要有可行性。教师对幼儿行为进行分析时,应注意针对当前的记录进行具体分析,不要预判幼儿的行为特征。同时,应针对具体行为具体分析,提出细致可行的教育措施,措施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泛。例如,教师的措施中经常出现“增强幼儿自信心,培养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以后要加强观察和教育”等大而空的表述,这类措施其实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观察记录中,缺乏针对性和指向性。

  另外,有一些教师提出的措施,过分依赖家长的配合。教师除了考虑家庭教育因素之外,应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幼儿园教育中采取有效措施。

  长期记录更有代表性

  单个事件有时很难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幼儿,典型性事件可能是偶发的,缺乏说服力和代表性。只有在不同背景下,多次观察某个幼儿,多方收集资料,才能有效了解幼儿及其行为的意义。

  结合幼儿发展的活动情景,进行长期详细的记录与分析,运用轶事记录法了解幼儿的真实表现,就为全面地分析和评价幼儿奠定了基础。但是,记录是手段,提出适宜的应对措施,帮助幼儿进步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经常进行集体式的研究与讨论。

  例如,教师在观察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采取措施后,幼儿不良行为得到了改善,是继续保持记录,还是转而观察其他幼儿?是否需要限定观察的时间和频次?如何运用量化观察法分析幼儿行为?持续观察后,对于幼儿多个行为事件,如何进行分析?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及时交流观察记录过程中的体会与困惑,互相借鉴。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在观察记录的同时,不断反思、积累、总结经验,以提高观察技巧。

  在一日活动中,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应具有持续性,每周至少对一名幼儿进行两次详细记录;分析方法上,可以结合行为核查方式进行量化分析;针对幼儿的具体问题,可以随时采取一些措施加以教育。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观察记录与作品分析法、谈话法相结合,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对幼儿发展做出比较全面而科学的评价。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院)

(责编:杨磊、胡雪蓉)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