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治理的“哥白尼式革命”
教育新常态与学校新生态系列之二
教育治理的“哥白尼式革命”
王烽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社会学会教育社会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理事,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烽
哥白尼在16世纪提出的日心说,其意义并不仅局限于天文学的突破,它是质疑和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的一次认知革命。康德按照哥白尼的思路,重新解释了人类知识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
教育学“哥白尼式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杜威的“儿童中心论”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的挑战。近些年,我国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创新空前活跃: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尝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评价从以分数为标准转向体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综合评价。有人把这一趋势称为我国教育的“哥白尼式革命”。
与此同时,另一场意义更为深远的“哥白尼式革命”,即教育治理体系的革命正在启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布局中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以管办评分离为框架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组成部分,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要求。对于教育行政管理者和学校管理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革命,而且是“革自己的命”。
管办评分离,是要更好地解决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长期以来,政府集管学、办学、评学职能于一身,学校按照政策文件、领导指示、评价指标、建设项目办学,围绕上级部门的指令封闭运行,与活跃的社会生活相脱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及时反映到办学过程中。在当今教育利益分化、需求多样的背景下,教育仍然沿袭自上而下的直线式管理。公共教育服务的提供是供给导向,教育规律、公众需求得不到充分体现,要做到“人民满意”也是非常困难的。教育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就必须调整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让学校能够向前看、向外看,而不只是向上看。
管办评分离的实质,是将教育治理的中心由政府转移到学校,这是一场认知革命,也是一场制度变革。学校不再围绕政府运转,而是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运转、围绕学生发展的需要运转,政府行使监督职能,并围绕办好学校提供支持和服务。实现这种由“教育管理”向现代“教育治理”的转变,就要转变政府职能、落实学校自主权、发动社会参与管理和评价,并以法治和契约作为约束各方行为的准则。
推进管办评分离,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是核心,政府转变职能是关键,社会参与监督和评价是重要支撑。要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实质性推进“管办”分离,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制定教育和其他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界定清楚政府与学校的责任权力边界,把政府的权力装进制度的笼子,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主办学能力、建立自律机制,从根本上打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三是支持和委托社会机构开展教育评价,把社会评价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用专业化的评价监测诊断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