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能力才是最好的学历

2015年04月27日11:2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能力才是最好的学历

  “从初中起一路被保送,在北京最好的一所学府读到博士后,去美国一所著名大学又拿了个博士后。昨天,双博士后的她终于回国了。”读到国内某权威媒体如此吊胃口的新闻开头,相信很多人会自动脑补一系列“博士后载誉归国”的精彩画面。然而,善于挑逗读者神经的记者马上抛出了事实真相,“不过,这次不是衣锦还乡,而是被两个高壮的美国警察押解遣返了回来,没有行李,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

  果然,我们能猜得到开头,却猜不到结局。反差如此之大,让不少网友直呼“颠覆了自己几十年的教育观”。这是因为,在很多国人心目中,拥有中美双料博士这样的顶级高学历,与高收入、高地位、香车豪宅联系在一起才是标配。这位女博士后的遭际,显然惊到了很多人。

  对于学历崇拜者们而言,这则新闻无疑如一记重拳打在胸口。事实上,最近这样的重拳迭出,已形成了一套组合拳,比如四川大学保卫处招博士,北大博士在大苗山“捡垃圾”,“90后”小伙放弃保研回乡养鸡,等等。就在一场接着一场的口水仗中,高学历正在慢慢褪去虚幻的光环。能力才是最好的学历、高学历人群也可以有丰富的人生选择等有识之士呼吁多年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

  众声喧哗中,最值得玩味的当属四川大学保卫处招博士一事。该校保卫处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校园安全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部分需要高素质人才”。言下之意,显然把博士与高素质画上等号,被外界质疑“唯学历论”也就不奇怪了。高校保卫处管理岗不是简单的看大门,而是一份需要较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这话说得过去,但是否一定得博士才能胜任,很值得商榷。

  讽刺的是,保卫处招博士主观上是对高学历者抱着认可之心的,却不想经过舆论的重重发酵,客观上生生拉低了博士群体的身价,以至于让很多人感慨“原来博士也能把身段放这么低”。这恐怕是招聘方不曾料到的。

  其实,随着我国近年来高学历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的多元化,高学历人群在职业选择上正不断突破传统思维定式,这是社会和个人进步的共同标志。那些动辄高呼“浪费人才”的思想,真该拿出来晒一晒太阳了。

  如果说学历崇拜正在被现实解构,学历崇拜的极端表现——学历歧视,正在呈现强烈反弹。“图书馆借阅古籍需具备研究生以上学历”一事最近受到媒体和公众广泛批评和质疑,即是经典案例。这是因为,学历歧视与其他任何歧视行为一样,本质都是“出身论”,即只关注个体附带的各种外在符号,却忽视了“人”本身,这显然不符合时代精神和主流价值观。

  对于“唯学历论”者,当然要批判。但是,我们也要警惕“唯学历论”的“高级黑”——“读书无用论”。每当有个别高学历人士“混得不好”的新闻爆出,我们总能发现这类论调阴魂不散。毋庸讳言,这也是一种应警惕的价值取向。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被遣返回国的女博士后为例,细读新闻可知,其在本专业领域是有真才实学的,问题出在她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同时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及适应美国企业文化。在一些人眼中,属于所谓的“情商不高”。当然,或许她还遇到了其他一些现实困境,只是新闻报道中并未提及。

  在笔者看来,这位女博士后的经历,当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譬如学历不代表能力,死读书、读死书无益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等。但如果将这一极端个案过分放大,全面否定学历的固有价值和高学历人群的素质,甚至得出“读书无用”这样的谬论,无论是逻辑上还是现实层面,都不值一驳。

  “唯学历论”与“读书无用论”,堪称当下教育的两大害,二者看似完全对立,却又如影随形,相伴而生。仔细思量不难发现,当下教育的诸多问题,皆因二者而生,其危害之深,流毒之广,不可不察。

  一周舆情榜(4.19-4.25)

  

排名 新闻事件 报道量
1 深圳初二女生校内离奇中毒身亡 家长怀疑被同学投毒 415
2 河南一中学男老师与女学生课堂大打出手 302
3 海南教育"回扣门"腐败账本:一件校服也要“吃干榨净” 248
4 网曝衡水二中为了防学生跳楼 教学楼全封闭如监狱 237
5 电视台狠批《名侦探柯南》:赤裸裸的犯罪教科书 116
6 川大回应保卫处招聘博士:高校管理需要高素质人才 101
7 大一男生作《退学赋》返乡复读 自陈此举“太任性” 101
8 江苏拟立法学校周边禁摆小吃摊 92
9 郑州初中女生被同学告发在日记里骂老师 遭学校劝退 88
10 山东:中小学教师参加工作后也要挣“学分” 75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