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化阅读成为全新阅读趋势
社交化阅读 以互联网为基础,以读者体验为中心的新型阅读方式。社交化阅读实现了在移动中阅读、在参与中阅读。
■本报记者 却咏梅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近日公布了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0%,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等)的接触率超过传统图书阅读率。微信阅读被首次纳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手机阅读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率为每天两次,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超过40分钟。有关专家认为,微信作为典型阅读形态的出现,意味着社交化阅读已成为全新的阅读趋势。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本次调查从2014年9月开始全面启动,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本次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49802个,比往年增加一倍,可推及全国人口12.57亿,其中城镇居民占51.3%,农村居民占48.7%。
这份调查显示,2014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56本,报纸和期刊阅读量分别为65.03期(份)和6.07期(份),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与2013年相比,期刊和电子书的阅读量均有所提升,纸质图书和报纸的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出版研究所所长徐升国表示:“在国际上,人均读书量是比较通约的指标,从我们收集到的其他国家的量来看,基本上处于7—12本之间,美国是7本左右,日本是8本左右,韩国是11本左右。从总体上看,我国阅读水平近年来有所回升,但跟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有差距,这也是我们倡导和呼吁加强全民阅读、推动书香中国建设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首次超过传统图书的阅读率,手机阅读发展迅速。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成年人通过手机进行微信阅读,人均每天微信阅读时长为40.98分钟,聊天、查看朋友圈是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选择比例高达80%。而与阅读有关的活动也是很多微信阅读接触者的主要选择,看新闻、阅读朋友圈中分享文章、阅读公众订阅号发布文章的选择比例分别为72.9%、67.1%和20.9%。
徐升国认为,微信是以公众号和朋友圈为主的新的社交方式,通过自媒体发布和读者之间相互传播,成为数字化阅读中一种强有力的推手。在微信阅读中,专题化阅读有了相当提升,出现了一些具有系统性、连贯性、完整性的内容。在一些有着传统杂志色彩的公众号上,甚至还有几万字的研究分析报告。
但徐升国也表示,因为微信是基于互联网或手机,内容形式以文章为主,在内容的深度和系统性方面存在不足,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疲劳,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呈现出一种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状态。因此,数字化阅读是不可能替代传统纸质阅读的,应该与传统图书的深度阅读相互补充并保持平衡,这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事实上,在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有57.2%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举办阅读活动。2014年我国各年龄段未成年人群的图书阅读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我国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13.13本,9—13周岁未成年人人均课外图书阅读量为8.80本,0—8周岁儿童人均图书阅读量为5.56本。
一些专家坦言,儿童阅读、学术阅读和经典阅读还是应该坚持纸质图书,特别是对于孩子来说,微信阅读容易分散注意力,不能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相关链接
近七成国民接触过《红楼梦》
2015年是曹雪芹三百周年诞辰,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特别调查了受众对《红楼梦》的接触情况。数据显示,6.5%的人家中有纸质版《红楼梦》,1.2%的人有电子版《红楼梦》,其余大部分国民(75.6%)家中没有《红楼梦》这部书。
但从人们对《红楼梦》相关作品的接触情况看,七成(67.5%)国民接触过《红楼梦》及相关作品,包括原著、电影、电视、曲艺、绘本或连环画、电子书等,大多数国民是通过传统媒体欣赏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读物的。另外,有72.2%的人在初中前已接触了《红楼梦》,其中30.5%的人在小学阶段就接触到了《红楼梦》。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