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省室”是教育冷暴力
“反省室”是教育冷暴力
■堂吉伟德
日前,广东清远市清新区一所中学在高二级教学楼设立“反省室”,将一些成绩差、纪律不良的学生编入其中,学生发出“犹如被放逐”的声音,引发社会争议。在当地教育部门的干预下,最近校方已暂时关闭了“反省室”。一度被要求反省的11名学生现时已经回到班级正常上课。(4月13日《广州日报》)
绿领巾、红校服、测智商、三色作业本,再到时下设立“反省室”,不仅对一些学生明确标签化,还单独设立“禁闭式”空间,直接剥夺了其接受正常学习的权利,既侵犯了这些学生的平等权利,又对其自尊心形成了伤害,对人格形成了污辱,可以说是教育无法承受之重。
设立“反省室”的灵感,或源于对一些惩戒式教育的借鉴,比如对犯罪分子的劳动教养,还有实行军事化机构的“禁闭反省”。“反省室”虽然没有进行人身限制,却伤害了学生的自尊。更重要的是,这种污名化和羞辱式的教育方式,既不符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原则,也不符合教书育人的职责定位。在“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成为司法实践的语境下,设立“反省室”的教育与惩戒,显然与人性化和特殊保护的原则背道而驰。
之所以如此,还在于目的功利下的手段变异。在应试教育下,评判政绩的最大标准就是学生的成绩以及建立在成绩之上的升学率。于是围绕成绩的好坏,也就有了责任的强弱——优生受到格外的优待,并成为老师的宠儿、学校争抢的资源;差生则饱受排斥与歧视,老师对其放任自流,学校也将其视为异类。于是,本应获得的与其他学生同等的权利被剥夺,连人格与尊严也无法“免受伤害”。他们没有成为人性化、温情化和帮助式教育的重点,反而成为一种教育负担,沦为责任放弃下的被抛弃者。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就是培育健康而独立的人格,实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让他们能自由自在地成长。从教育学的层面看,这样做等于给这些学生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对他们没有鼓励,只有放弃,会导致这些学生极度自卑,从而产生长久的负面影响。你很难想象,一个学生在歧视的重压下,会“快乐和诗意一般”的学习。如果一个人背负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固然“知耻而勇”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他的心性已经发生了变化,个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塑造代价实在太高。
在国外,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恐怕学生的家长早已将学校告上了法院。在他们看来,学习成绩并不重要,他们需要教育和学校所做的,就是保持孩子的性格,并使他们感到快乐。因而在很多国家,教育的优先责任是保护孩子,给予他们最平等的对待。也正是这样的公平、温情与人性,才使得差生们也有“诗意成长的空间”。其实,没有一个孩子是差生,他们或许在成绩上不尽如人意,但他们可能具有超强的想象力,或者口才很好,或者动手能力很强,或者善于交际,如果这些优点被发现并被充分发挥,那么他也可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人才,让人才的结构和类型更加丰富。反之,若是将成绩视为唯一标准,那么人才就会“千人一貌”,天才也会因此被扼杀。
设“反省室”是功利教育下的责任放弃,不能仅是“叫停了之”,学校以此为契机进行反省,迫在眉睫。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