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饿时吃啥都特香? 浙大课题组揭"吃"的奥秘
图片来源:网络
当你感到特别饿时,似乎连平时不爱吃的食物也会觉得特别香。这是为什么?这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浙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课题组通过在实验室中重现果蝇的觅食行为,为我们揭开了关于“吃”的奥秘之冰山一角。而相关论文也于昨天在线发表于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我们实验室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动物如何感知饿以及饿了之后会干什么。”王立铭说,他们选择科学家们最为青睐的模式生物之一果蝇作为研究对象。
那么,问题来了。人类和果蝇语言不通,我们怎么判断果蝇饿了?课题组选择了“觅食”作为判断标志。
通过一系列方法,科学家找到一种神经递质——蟑胺,这种分子在结构上与人体的去甲肾上腺素极其相似。“没有蟑胺,饥饿的果蝇就不会发生觅食行为,即使它们的身体机能上是完整和正常的,没有运动障碍,但唯一不同的是,它们饿了也不会增强活动性,不会去觅食。”共同第一作者之一于悦说。
有趣的是,果蝇也和人类一样,肚子饱时行为相对理性,而饥肠辘辘的果蝇出现“饥不择食”的行为。
更有趣的是,课题组还展示了“觅食”与“进食”背后更丰富的内涵。“大众通常认为饥饿是通过一个单一的神经中枢检测到,并引发一系列情绪和行为。” 王立铭说,但研究显示,至少在果蝇里,当大脑感受到饥饿时,引发觅食和摄食可能是完全独立的两套体系。蟑胺的缺失,阻断了果蝇的觅食行为,但并没阻断它的摄食行为。“就像两个神经‘泵’,一个被破坏,另一个还能正常运行。”
人的大脑是一套极其精密的运行系统,王立铭说,对于吃的研究,实际上是在研究我们的大脑如何检测身体内部的信号并作出一系列反应。果蝇中的发现确实可帮我们进一步理解人类的大脑,理解我们如何感到饥饿,如何决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吃什么样的食物;以及我们为什么对美味的诱惑难以抵挡,又该如何保持健康和合理的饮食习惯。(通讯员 周炜 本报记者 纪驭亚)
(来源:今日早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