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扬州市广陵区:基础教育均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2015年04月01日09:07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扬州市广陵区:基础教育均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扬州市广陵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创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回应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在提炼总结组团办学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集群办学模式,以推动师资、生源、质量三大核心要素为抓手,探寻出一条有利公平、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社会认可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紧扣均衡之根

  三个层面入手,全面推行“系统人”新政,力促区域学校师资优化

  依托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工作的长期积淀,广陵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一直领跑扬州,5所百年名校的聚集,更是让广陵教育均衡工作遇到诸多阻碍。

  交流模式传承与创新对接。组团教师的轮岗破除了岗位的终身制,但还停留在点对点的互换,尚不能解决学生起点的公平;人走关系留,两年的交流期,未从根本上保证薄弱学校的优质师资的连贯性等。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广陵区出台《广陵区教育系统关于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小学段集群办学教师交流工作的意见(试行)》,积极探索“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新模式,按照“相对就近、统筹兼顾、联动发展”的原则,将区域内的18所公办小学分为四个集群,并明确城区热点学校集群与城区薄弱学校集群采取轮岗式交流,乡镇学校集群之间采取共建式交流,城区和乡镇集群之间采取跟岗式交流,每年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有序组织干部教师的交流。交流期间,教师的工资、编制等关系由区教育部门托管,从而实现全区教师交流由“点对点互换”走向“面对面轮回”,以大循环、大面积的轮岗交流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

  交流程序科学与人文并重。要彻底撤掉校际围墙,最大的障碍是思想障碍。如何打消教师顾虑,特别是热点学校的“名师”光环,让他们主动参与,是教师流动工作的关键。区教育局先后从方针政策、周边做法、区域现状三个层面在全系统组织学习《从“学校人”走向“系统人”学习材料》,巡回式在育才、汶河、东关三所热点学校进行全员宣讲,掀起教师“头脑风暴”,引导广大教师认清轮岗是大势所趋,交流势在必行。在政策上强调刚性,明确“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必须交流,交流经历作为职称晋升、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第一条件。在操作上体现合理,根据当年一年级招生计划的50%,综合考虑教师任教年限、家庭情况、学科结构等因素,以自愿报名、随机派位等方式推进,形成理性生态可持续的教师流动机制。

  交流对象干部与教师同步。“干部干部,先行一步”,是广陵“组团办学”实践的成功经验。在推进集群交流实践中,一方面加大“师德宣讲”,创造性引领师德价值的回归,引导广大教师在大与小、重与轻、全局与个人间作出正确权衡和理性选择。另一方面,准确把握用人规律和教师心理,同步启动干部交流,实行“校级干部有序交流,中层干部对等交流”规则,通过干部的率先流动,为广大教师做表率、放样子,带动全员志愿参与流动。2014年,通过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实现全区一年级异校教师执教占比50%以上,交流总人数超过符合交流条件的15%。育才等三所规模学校先期派出41名骨干教师,非热点学校派出34名教师参与交流。其中,城乡接合部的宦桥小学一年级5个班,由城区三大热点校、3名干部、7位名师执教,骨干教师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同时,通过资源优化,全区共调配干部教师138名,初步实现了全区优质师资的均衡分布。

  紧扣均衡之源

  三步策略推动,全程执行“零择校”新政,力促区域学校入学公平

  学校均衡的“源头”在生源,只要有源源不断的生源,学校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广陵区坚持将学生人数的生态回归作为学校发展的基本点和出发点,以“零择校”新政推进教育均衡归零起步。

  面上执行“零”政策。“零择校”新政实施的最大障碍是利益问题,是优质资源的自我保护问题。新政实施必然要以“壮士断腕”的气魄,进行“顶层设计”。2014年,广陵区政府部门下决心治理小学“择校热”,率先提出公办小学“零择校”,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实施免试就近入学”,全面落实“公办不择校,择校到民校”。同时,全区党政联席会议本着“得罪一个不如得罪全部”的原则,相互约定“不打一个招呼,不批一张条子”,纪检部门全程跟踪,部门相互监督。更有甚者,政策明确“教师子女一视同仁”,彻底堵住了“以钱择校、以权择校、以师择校”。领导干部和教师放弃了自己的“特惠蛋糕”,也就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广陵“零择校”新政一路“阳光”、一路“绿灯”,广陵子女入学“拼爹时代”过去了,实现了首年“零”的突破。2014年秋学期,在亮方案、亮师资、亮分班、亮座位等环节的支撑下,超大规模、超大班额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拥堵、生均面积不足等问题也有望逐步缓解。同时,薄弱学校实现生源“大回流”,宦桥学校、文峰小学、解放桥小学等一批薄弱学校招生人数较往年都增长50%-200%,为全区质量的整体提升奠定了生源基础。

  线上执行“亮”政策。广陵区精心策划招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全区各学校从施教范围的摸底调研到招生方案的研究出台,从舆论造势到师资轮岗,从骨干挂牌招生到电脑随机分班,从任课教师抓阄到经纬排座,都环环相扣、层层把控、阳光操作,真正让“就近入学、公平公正”在广陵“落地生根”。同时,广陵区割舍全国首创的“两宏三全”帮扶品牌,启动“全纳式公平”政策,采取随机摇号、信息排位、社会信用等级等方式,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城待遇”,实现城区学校“全接纳”,做到了外来人员子女个个就读“有面子”、人人随班“上好学”。

  点上执行“动”政策。教育均衡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种循环往复、循序渐进、良性动态的过程。广陵“零择校”同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刚性执行“零择校”的进程中,超前研判区域适龄儿童变化趋势,科学有序地调整施教范围。同时,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实行动态式、捆绑式招生,努力使入学儿童与学校资源大体匹配,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适应性,形成全区学校办学规模、班级生数大体相当,有力地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工作动态式、递进式、螺旋式上升,形成良性发展的良好态势。

  紧扣均衡之本

  三大机制共建,全员执行“现代校”新政,力促区域学校文化多元

  从教育内在发展机制看,均衡教育的本质,就是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优质教育惠及所有的适龄儿童。这是教育的本质规律使然,也是广陵矢志坚守的教育均衡发展底线。

  聚焦儿童友好,区域呈现现代教育品牌。“世界儿童友好城区”建设是广陵特色教育均衡工作的战略项目。近年来,广陵区始终坚定“儿童优先”发展理念,创新实践“儿童护照”,改革传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跳出书本,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创设“酷玩酷学”课程,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统整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资源,序列化组织“我型我秀”、航模表演、挑战校园吉尼斯等活动,课间十分钟成为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创办“儿童主题馆”实践基地,启动4大类10个项目的儿童场馆建设,开辟“开心小农场”种植基地,通过空间的拓展、资源的开发、创意的策划,把学生的成长引向社会“大课堂”。

  聚焦资源重构,全力打造现代教育群体。广陵区坚持“义务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学校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远近之别”。在布局上注重结合,结合老城改造、居住区建设、新农村建设、园区开发等,新建育才小学东区校、汶河小学东区校等学校,扩张优质资源,缩小校际差距,整体改善办学条件。改造上注重标准,配合校安工程,标准化配置教育技术装备,努力做到城乡同步、学校同标、特色同显。资源上注重统筹,个性化打造学校文化特色,形成育才小学“一体两翼”、东关小学“姊妹双姝”、汶河小学一校三区“各美其美”的优质教育发展格局。同时,启动汶河“正谊书院”国学教育基地建设,科学“另类”课程,致力打造广陵基础教育“特区”,合力构建区域学校和而不同、竞相发展、活力彰显的现代教育群体。

  聚焦课程文化,多元丰富现代教育内涵。广陵遵循“课程文化点上启动、整体设计、重点打造”的推进思路,聚焦“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两个中心,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支撑、管理监控、评价标准系统,统筹推进教育教学研究指导、课程教学资源开发、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建设,不断增强对课程文化建设的行政支撑力;在管理上鼓励学校“各显神通”,常态化开展“每月一校行”,定期举办“课程文化论坛”,递进式引导学校选准切入点、找准突破点、培育生长点;在考评上聚焦“个性魅力”,在推介“智慧数学”、“差异教育”等品牌成果的同时,实行“自主申报、中期论证、星级鉴定”三步方针,采用“星级基地”、“工作室命名”等方式,提炼固化,深入推进学科课程走向全国,活动课程走出校园,致力让课程文化成为师生幸福的精神家园。

  扬州市广陵区大胆探索,积极实践,以集群办学为统领,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丰富,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广陵“集群办学”所取得的成效只是教育均衡工作的起点,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上,必将坚定不移地追求特色均衡和差异均衡,矢志推动区域教育均衡从“点”的突破走向“面”的丰收。(曹小卫)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