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对逢岗必证逢证必考说NO
日前,广东人社厅转发了国务院的通知,取消和下放90项行政审批项目。其中,取消10项评比达标表彰项目,将21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取消67项职业资格和认定事项等(3月18日深圳晚报)。
早在2014年6月、8月和11月,国务院分三批取消125项由国务院相关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认证,预计到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减少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此前,有记者对高校学生与职场新人做了一次随机调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人认为职业资格证书在求职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效果一般”或“效果不明显”,大部分人群支持国家清理整顿职业资格认证的举措。考证热“高烧”持续不退,就业市场各类证书琳琅满目,衍生考试培训产业链乱象被人诟病。
会计人员考“经纪人资格证”、理工科的学生考“导游资格证”……,近年来,每个求职者在找工作时,手里都拿着一摞证书,而这所有的证书背后都牵扯着一个多环节的收费链,造成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职业资格考试本来是规范就业、提高从业者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却得不到广大求职者的欢迎,个中缘由是什么?
首先,一些部门赚钱思维作怪。国家有了资格证书考试这个政策,一些部门就纷纷出台考证制度,目的是捞取经济上的好处;其次,一些用人单位和主管部门结成垄断利益联盟。用人单位要证书,主管部门搞培训按利益分成,这已是一些行业的潜规则。为的就是狠狠地“宰”那些需要就业的老百姓。再次,折射职业资格认证监督管理机制匮乏。资格证考试应该公平、规范,但现实中往往走过场。
随着对职业资格认证的清理整顿,社会上的“考证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从企业到考生,大都更加注意证书背后的实际含金量,从“量”到“质”,回归职业资格制度本身的设计初衷。
早在政府部门着手改革职业资格制度之前,就业市场就已对名目繁多的各类证书、尤其是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证书作出了判断。对于很多企业来说,职业资格证书只是一个参考,并不会设置硬性要求。他们在招聘中更看重价值观、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已不在乎证书的数量,而是更在意证书的质量及其与相关岗位的匹配度。
职业资格认证的混乱给求职者造成精神和经济上的双重损失,增加了人才流动的成本。逢岗必证,逢证必考,实际上是一种职业资格考试的泛滥丑陋之风,到了说NO的时候了。
》》学生调研"考证热":90后"考证"心态更趋冷静理性
》》国务院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已半年 "考证热"降温了吗
》》聚焦大学生“考证热”:证考得越多,越好找工作?
》》教育时评:对逢岗必证逢证必考说NO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