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大学之风度 传大道于英才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西大附中),地处重庆都市花园北碚,缙云山麓,嘉陵江畔,自然风光旖旎。山水秀而生灵,苍茫澄净的嘉陵江涤荡出这所学校磅礴澎湃的气象,创新进取的面貌。
今天,这片教育沃土已然走过百年的历程,人们说这是历史的积淀,但附中人说这是文化的传承。他们从不以百年的历史自居,反而是在不断创新;他们从未以百年的辉煌沾沾自喜,反而因为怕见绌于前而战战兢兢;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耕耘,以传统智慧为范本,描绘着新时代的教育蓝图,培养着新时代的栋梁之才。
自由的生命教育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物。”说是新时代的教育蓝图,我们却能于这所中学读出浓浓的古风古韵来。
“立人·新民”、“行己有耻,君子不器”,看到这样的教育观总让人想到两千五百年前那股骀荡的春风——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那时的教育是自然而然的坐而论道,有着生命自由的气息。可惜“前有八股后有分数”的教育主流让这股气息淡了、弱了,幸运惊喜的是,这种气息未曾绝迹,西大附中的学子感受到了。
西大附中植根于古老的巴蜀文化和万流归一的陪都文化,汇聚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附中和国立二中三支文脉。学校诞生伊始本是大学里的师范学堂,陪都时期又受惠于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等多位先贤的文化和教育思想,其后又长期作为大学附中而存在,这种背景造就了学校特有的文化交融、思想激荡、学术自由、课堂缤纷的生动局面和大学气象。
“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次就与学生成为了朋友或者亲人,附中是校园,也是家园。”在西大附中一百岁的生日这天,95级校友罗凌飞说:“回附中感觉就是回家。”
他中学时数学成绩一直不错,却在初中最重要的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中遭遇滑铁卢。第二天数学老师却带他到嘉陵江边钓鱼。一整天没钓到一条鱼,心情却大好。老师说:“不要指望天天都能钓到鱼,如果你一直钓不到鱼就放弃的话,那么你就永远钓不到鱼。没有耳提面命、谆谆告诫,就是这样的娓娓道来,就是这样的春风化雨。真正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的术而是选择方向的‘道’”。“从此以后,我自己慢慢变成了敢做事情的人,变成一个输得起的人。”罗凌飞觉得这种输得起的精神是一个创新型国家最需要的。出生于1977年的他,是西南大学分子发育生物学实验室主任,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Natur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
专业的大学教育
诞生于国家和民族艰难的现代转型时期,成长于新中国建设奋斗的滚滚洪流,壮大于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百年附中的办学史是附中人教育图强、教育兴国、教育奠基“中国梦”的奋斗史,是附中人自强不息、创新不止,立身不堕、弦歌不辍的精神成长史,这是学校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西大附中一直以来都有家国情怀,他们背靠西南大学的教育资源,不断融合大学的理念、资源和人才优势,致力做人人向往的“中学里的大学”。他们给学生配备导师,培养学生开讲座,做研究。《贵金属纳米簇用于检测中药中的重金属离子——铜离子》《对肌肉萎缩侧索硬化症的研究》……这些看上去像大学生论文的研究课题,均是西大附中学生的院士研究基金课题申报项目。以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系统的科学思维与基本的学术素养,步入社会也能很快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特别是在高精尖的科研领域。
主编出版中国首本土壤动物学专著的尹文英校友是国际知名的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受邀成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昆虫学会会员;吴良镛校友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双料”院士,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有前辈为范本,后来者自不甘于人后。93级校友温涛,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巴渝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第三军医大学基础部脑研究中心主任,99级校友谌小维,在自然科学顶级期刊《Nature》等杂志发表论文9篇,他是单突触感觉信息处理研究第一人,开创了微小尺度研究神经系统功能的新时代……
百年弦歌不辍,万千桃李芬芳。西大附中的教育,形式上是创新,本质上是回归。他们的创新精神里有着地道的中国文化基因,有着真切的现实关怀。他们注重学生身心、学识、人格的培养,致力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才,无愧于“中学里的大学,真教育的殿堂”的称号。
百年辉煌,已成过往;新的责任,已然降临。新的教育征程,他们必将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开拓进取、创新不止,如奔腾不息的嘉陵江,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求索!奋进!(王 娜 孔 姣)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