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2015年03月03日09:13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鲁迅

  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鲁迅的著作?鲁迅精神的本质特点是什么?鲁迅的文化资源在当今时代有哪些价值?怎样有效传承这些文化资源?带着这些问题,笔者采访了鲁迅研究专家、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先生。

  黄乔生介绍,当前,国家非常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前不久在同澳门青年座谈时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个中华文化的热烈拥护者、忠实学习者。”他举的例子中有“聊斋和鲁迅的杂文,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说“读这些书,开卷有益。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习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获得正能量”。

  可见,习总书记把鲁迅著作视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屋建瓴地回答了鲁迅资源的当代价值和传承方针。这一点很重要,古今贯通,把中华文化当作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中华文化不仅指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老庄,也包括20世纪以来的优秀文化资源,鲁迅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黄乔生告诉笔者,鲁迅精神的本质特点,有几个关键词,大体可以说明鲁迅精神的重要方面:

  一是韧性战斗精神。鲁迅在杂文《这个和那个》中写道:“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这段话,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中国冬奥会健儿时引述来鼓励运动员。新华网的报道题目是“习近平引鲁迅之言喻中国精神”,把鲁迅名言和中国精神联系起来了,这就是正能量。体育如此,学习、工作各方面也是如此。引申一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个系统工程和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更需要这种锲而不舍的韧性精神。

  二是立人思想。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有一个观点:“是故将生存两间,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用现在的话说,鲁迅是把立人当作中华民族能不能自强、能不能自立于世界之林的重大问题看待的。立人的关键在精神的自立和自强。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成长,走自己的路,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和爱护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会尊重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如果每一个青年人都能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包括以鲁迅为代表的现代文明成果,就能“树立文化的自信”,获得“民族的自豪感。”

  三是实干精神。鲁迅一个很大特点是注重实干,他不喜欢那些一味唱高调、挂招牌却不去踏实做事、拿不出具体作品的空头文学家。他说:“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还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鲁迅并不长寿,但统计一下他一生所做的工作,很让人震撼。我们现在不是常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吗?中国梦就好像一个“巨大的建筑”,需要我们“一木一石叠起来”,这些固然是“零碎事”,但大家“时常做些”,何愁不能实现呢?

  在黄乔生看来,鲁迅精神和鲁迅的当代价值还不止这些,还有许多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值得我们好好思考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谈到鲁迅对批评家的希望说:“文艺批评家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儿。”这段话引发了文艺家们的共鸣。鲁迅多年前用的这个比喻,至今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鲁迅和青年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他有许多文章写到青年,一生为青年做了不少事情,培养和帮助了不少青年作家,如萧军、萧红、柔石、胡风等,而这些青年,受了鲁迅人格的感召,终其一生都在传承鲁迅,学习鲁迅。鲁迅青年时代相信“青年必胜于老年,将来必胜于过去”,秉持“幼者本位”理念。鲁迅对待青年如朋友,热情,诚恳;但同时,他对青年是严格要求的,批评青年的文字也有不少。比如他对待学习、时间和工作的态度:“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图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我哪里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的。”读一读这些作品,就能感到他对青年人的关心和爱护了。正是这种严肃负责、敬业爱生的认真精神,使鲁迅赢得了青年学生的信任、尊重和欢迎,潜移默化中也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的人格、志趣,甚至人生选择。

  黄乔生认为,传承鲁迅精神,首先要读鲁迅的书,没时间读全集,就读选本、读代表作。鲁迅不好懂,只是一些没有耐心读或者不愿意读鲁迅的人的借口。只有阅读鲁迅、了解鲁迅,才能走进鲁迅,才会独立思考,才能对那些似是而非、人云亦云的说法有自己的分辨力、判断力,也才能更好地传承鲁迅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