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综合职业素养:让职校生化茧成蝶

2015年02月14日09:05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综合职业素养:让职校生化茧成蝶

社会实践

书法课

英姿

  职业素养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就业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职业学校应把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对职业素养培养进行探索与实践,是技工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杭州第一技师学院2013年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近两年来,学校以示范校建设为平台,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仅学生管住了,而且帮助学生们找到了归属感,体验了成功,建立了自信,塑造了未来企业员工必备的职业素养,在人才竞争激烈的今天,毕业生成为杭州企业极受欢迎的就业群体。

  在显著成绩的背后,这所学校究竟有什么制胜法宝?

  让市场评价学生

  为职业生涯规划寻找到练功密诀

  为了深入分析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影响因素,学院专门成立课题组,从在校生、毕业生以及企业三个维度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认真分析整合。

  在校生综合职业素养调查内容包括个人理想、专业、职业规划等,毕业生综合职业素养调查内容包括年龄、就业企业性质、职业发展、学生评价体系等,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对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需求,课题组还对学院核心层、合作层和辐射层三个层面的93家校企合作企业开展了问卷调查。

  从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技工院校学生除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水平外,还应具备“6+1”的职业素养,“6”指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的工作能力、团队合作与协调沟通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忠诚于岗位的敬业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六种职业通用的基础职业素养,“1”指的是一种职业特需的素养。例如电气专业的学生,特别需要安全防范和责任意识;数控专业的学生,需要工作的细致和高度的耐心;药剂专业的学生,需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安全意识;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美学素养和鉴赏能力;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对于礼仪素养、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的要求相对较高……

  技工院校生源的素质构成、相对严格的行为习惯管理模式、良好的专业文化素养熏陶、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等本身独特的职业化特点,为实施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优势。

  学院领导认为,通过市场调研反馈,完善顶层设计,加大调研调查细致科学的分析,在学校自身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准确定位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设置和区域经济结构以及行业需求联系起来,并开展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实践,以此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会被社会认可和接受。

  实施“三段三自”培养模式

  形成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通道

  顶层设计过程中,学院把人才培养的总目标聚光到学生的“四有四实现”上来:使学生有专业,实现人生发展有舞台;有技能,实现高质量就业有实力;有优势,实现与市场无缝对接有定位;有潜力,实现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有保障。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了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即:以专题教育活动为基础,夯实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态度素养;以专业教育为核心,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素养;探索就业创业一体化教育体系,拓展学生的职业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学院创新性地按照有秩序、梯度式和个性化区别对待的原则,依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成长特点,实践并探索了综合职业素养“三段三自”导向性培养模式。

  实施教学引导下的“三段”制模式

  将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划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实施途径。

  初期阶段:每学年开学初,学院通过举办寝室文化节活动,提高学生独立生活能力;通过组织新生军训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意识;通过讲座、文明礼仪之星评选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学院还在一年级期间实施以校纪校规、道德法制为主要内容、“崇德明法”为主题的“双纪”教育,开展各类专项教育整顿工作,改变学生的认知和性格偏差。学院组织编写了各专业的《专业文化读本》,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文化内涵进行俯视和概览,逐步把专业学习引向深入,形成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有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组织学生到代表企业参观,定期开展职业规划设计大赛,以期获得专业思想的启迪、专业文化的建构,激发学生了解专业、认识专业、并进而明确自身的专业努力方向。

  中期阶段:积极推进以“一体化课程为主体,应知应会和高端研修为两翼”的教学模式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将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多渠道、多途径地融入语文、德育等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学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资源让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学院对接企业生产任务,安排二年级以上学生开展工学交替,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典型工作任务,实现培养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学院重视社团组织的建设,创造条件为各社团提供活动场地,配备专职教师把握社团发展目标和方向,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学院搭建体验平台,有组织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活动,为学生创造接触、体验、融入社会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企业的市场调研、主题活动宣传策划等专业实践,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导向,加强以赛促学工作,根据学生的特长水平,实行分层教学,提高学生技能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

  后期阶段: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企业的规则要求、纪律制度,培养学生认真守纪、积极主动的职业态度,从而真正感受到自我定位与社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定位的偏差,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学院对高段学生采用专题研修教学形式,以高级职业资格的知识与技能为基础,结合行业企业技术发展趋势,与企业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专题、典型技术专题、综合技能专题和技术攻关专题等研修科目,使学生融入企业进行课题设计、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并实行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全面提升技能水平和专业综合能力。学院大力改善和优化实习阶段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创业政策的应知应会,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创业课程、创业实践和创业服务一体化的创业教育体系。并邀请学院优秀毕业生来校分享就业与创业经验,邀请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专家作企业推介等,真正实现课程系统与外部社会文化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实施学院管理辅导下的“三自”管理体系

  学院通过构建完整的学生自管体系规范教育行为,形成“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的自我管理网络,全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

  学生自我管理:学院建立生活服务楼长层长寝室长负责制,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每幢宿舍设楼长、层长、寝室长,通过亮照片、亮格言、亮服务行动,帮助他们准确定位。平时,他们协助公寓管理员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的宣传与教育,学生宿舍内务卫生以及晚归、夜不归宿等现象的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组织开展住校生寝室文化节活动,由此增强了他们主动参与管理和活动组织的信心,并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增进友谊,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学生自我监督:学院建立校园文明监察岗,实现学生自我监督。设立文明监察队和校园护卫队,通过学生的自我体验,形成内在的道德认知和自觉的道德行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在学生中出现突发事件时,护校队成员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稳定局面并协助有关部门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理。同时,通过开辟学生论坛,开展辩论会、演讲比赛等,为学生提供自我监督、自我锻炼的平台,创造更多的主体参与、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自我服务:学院建立校园110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学生的自我服务。首先是做好与教学时段工作的有机融合与对接,开展校园24小时巡逻,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维护校园内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然后是做好学院综合应急服务,及时救助在校园内受伤、患病、遇险及有其他困难需要帮助的师生员工,组织对突发的教学生活设施故障进行抢修,解决特殊情况下学生的餐饮、住宿等问题。最后是做好校服、校牌补办、节假日车票代售、中职资助卡激活、保险理赔业务和通讯业务受理等工作,全方位为师生提供服务,确保校园24小时的安全与服务畅通。

  探索综合职业素养课程化

  培养模式注入源头活水

  从教学引导和管理辅导中走出综合职业素养培养的路子,还必须让综合职业素养课程化,才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才能为办学模式注入新活力。为此,学院深入地开展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

  第二课堂活动既关注学生即时的实能,也触及学生长远发展的潜能,参与者在活动中接受文化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学院每学期开设的几十个门类的第二课堂活动打破了专业课程的界限,加强了知识与实践的融通,又以其活动的自主性,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范畴

  专业能力提升模块:此模块立足于高技能人才职业需求的实际,促进专业特长学生专业技能的补充和提升,以期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寻求到更大的平台和发展空间,并由此收获职业的价值感和成就感。

  素养提升模块:此模块着力于学生今后可持续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重在人文素养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就业、创业观。

  校园教育文化模块:此模块力求通过各类专题教育和活动,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提升自信,提升融入社会的能力。

  身心发展模块:此模块基于学生社团品牌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协作超越性、阳光心态,并在团队合作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二课堂活动的组织模式

  在组织实施中,学院从计划、设置、组织、管理、评估和反馈等环节进行整体设计和构建,进而形成第二课堂的科学优化组织模式。过程中具体着重考虑了教学组织模式、活动课程组织模式、师资配备、管理模式、评价模式与信息反馈。

  通过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三段三自”导向性培养模式和第二课堂的探索和实践,杭州第一技师学院的学生较好地完成由职校人向准职业人,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与新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完成由“职校人”向“职业人”的有效转身,使学生“破茧成蝶”。(李青 王强)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