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河南某中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像 称其自觉崇敬圣贤

2015年02月03日13:05 | 来源:广州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河南某中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像 称其自觉崇敬圣贤

  河南某中学要求学生跪拜孔子像 称其自觉崇敬“祖宗圣贤”

  近日,有网友通过论坛发帖称,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校方不仅要求学生向孔子像下跪磕头,还规定在校学生每天清晨5时必须起床诵读《道德经》,不少在校学生对此怨声载道。对此,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匪夷所思。有专家表示,孔孟思想不能像贴膏药一样贴到现代来,而应该与时代精神进行更精细的结合。

  高三学生每天诵读半小时《道德经》

  近日,网友发布了宝丰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千人集体参加跪拜仪式的网络图片,场面浩大而震撼,并表示,学校要求在校学生清晨5时就要开始诵读《道德经》和《孝经》,就在去年,学校曾让学生集体跪拜孔子像,没有跪拜的学生会被校方在大会上严厉批评。学校要求诵经的原因是“校长认为读经能上北大清华,读完学渣变学霸,学霸上清华”。

  该校很多学生表示不理解。有网友透露,即使作为高三学生,高考前一周上早自习时,全体同学还是被要求搬凳子坐在孔子像前读《道德经》。

  而该校罗校长在回应媒体报道时表示,学生跪拜孔子确有其事,但“他们对祖宗圣贤的崇敬是油然而生的”,学校并未强制要求学生下跪。“跪天跪地跪父母是文化传统,与封建无关。”

  记者从该校公开资料看到,2013~2014学年,该校高三年级进行了经典诵读活动。诵读活动开展初期,诵读时间每天两次分别安排在上午大课间从9:10开始;晚饭后从6:10开始。后来根据活动开展情况,对诵读时间进行了调整。每次诵读经典的时间规定为每次20分钟以上,诵读内容统一为上午《德篇》,下午《道篇》,保证每天诵读时间不低于30分钟的要求。而且每天把《道德经》全部内容81篇都读了一遍。后来考虑到上午学生需要上课间操,又把上午的诵读时间调整到早上起床后5:10开始,晚上诵读调到从下午5:50开始,其他要求未变,并一直保持到高考。

  校方表示,最后诵读经典已经成了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成了一种自觉的习惯。通过经典诵读和道德根文化的教育,学生们体会到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产生敬畏和敬佩之心,进而突破了自我,开阔了胸襟,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懂得了感恩、孝亲、尊师,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对人生多了一份淡定,学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专家:

  孔孟思想不能玩“贴膏药”

  昨天,一耽学堂青年文化公益事业创始人、国学经典诵读倡导学者逄飞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学校的教学实践可能本意是好的,但其操作方法过于僵化、激烈、形式化。早起锻炼身体和适当读书是一件好事情,但这种类似宗教化的早课,很强化地去读某一类经典,并不适合于基础教育。

  他说:“国学热落实到教育实践层面,仍然会碰到大量困惑和问题。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不是说强记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掌握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或是实现了现代的转化,这是不能等同的。如果我们不是去做精细的工作,而是简单、粗糙、生硬、外在地把传统文化和我们目前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必然会看到此类奇奇怪怪的教育形式。”

  逄飞表示,对于跪拜孔子而言,从个人行为来讲无可厚非,但作为一种教育来讲,教育本是启蒙人性,引导人产生理性,我们不能用如此一种蒙昧的态度。尊孔表达的是对我们历史和人文精神传统的尊重,当然也不是简单的跪拜,我们要使之成为有生命力的精神,并有属于自己的创造实践。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问题,把孔孟思想像贴膏药一样贴到现代来,没有感同身受,没有实践创造,也就无法真正地应用。

  逄飞强调,从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经验局限来说,对于传统文化我们也要有所取舍和慎思明辨。无端地增添很多外在的内容,提前植入与中小学生成长阶段不相关的道德观念,无视学习的渐进性、人格成长和社会实践,这种所谓的教育方法,却是没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我们现在强调道德教育,一定要用道德的方法来促进,一定要跟语文教改、母语学习结合起来。

  网友评论:这是孩子们的悲哀

  @弄月公子:读圣贤书,尊崇古圣先贤,学习圣贤的话,是应该的;但是,做任何事都不应只重表面不重内在。做些形式的东西,不仅起不到本质的教化作用,还有可能会适得其反。

  @瑮粟:是应该在继承传统文化中创新。校方的初衷是好的,不过不一定要采取这种奇怪的方式。

  @康氏米酿:个人感觉有点哗众取宠的味道,愚昧迂腐。拜拜孔子读读道德经就能提高道德素质了?不记得范进孔乙己了?

  @蜀水巴人:看了这个,就知道我们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水平。这都21世纪了,还弄这个,居然还把这个当做“先进经验”来宣传,只能说,这是我们教育的悲哀,更是我们孩子们的悲哀!

  @极夜恒星:教育关系的是国家的未来,有些学校,已经把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教没了。 文/记者谢绮珊

(来源:广州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