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大学治理不需要中国特色吗?(热点辨析)

张学文
2015年01月19日07:22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中国特色现代大学治理体系,这是推进我国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基本思路。不过,也有人对此持有疑义。一些人在回答“钱学森之问”时,把我们的大学培养不出大量杰出人才的症结归结为大学治理的“中国特色”,认为只有向西方大学治理体系看齐,或者向我国民国时期的大学治理体系看齐,才能建成一流大学。这是有失偏颇的。

  从一般意义上讲,完善大学治理的实质在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政府、大学、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大学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更好地激发大学办学活力,进而健全并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在大学治理中,的确有普遍性和共通性问题。大学之所以各国都要办,正是因为它具有全球共通的职能与使命:传承文化、追求真理、创新知识、培养人才。大学诞生至今,其发展虽历经坎坷、跌宕起伏,但这些职能和使命一直没有变化。这决定了大学在治理体系上具有共通性。我们对此并不否认。

  同时,还应看到大学的历史性和地域性问题。世界大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所大学的改革与发展都不能脱离当时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尽管所有大学都是从事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大学从事这些活动的内涵和任务会发生变化,大学需要通过改变自身的形式、结构与职能来适应当时当地的环境,既保持稳定,又保持活力。进一步说,大学治理体系背后总是隐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要求,深深地嵌套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治理框架之中。这是大学治理的深层次内在因素。从我国的情况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现代国家建构具有很强的同步性。近百年来,我国的大学一直承载着为实现赶超型发展培养杰出人才的使命,这种同步性、这种使命为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依据。没有这种充足的动力和依据,我国的大学不会实现这么快的发展。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既要遵循大学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模式,又要适应不同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即大学治理体系既要呈现共性又要反映差异,反映不同政体和国体的组织状况,培养不同国家和民族发展所需的杰出人才。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学理基础。现代大学虽然起源于西方,但已成为世界文明的共同财富。我国在学习借鉴西方现代大学治理经验的基础上,亟须步入大学治理的“中国时代”,彰显“中国特色”。

  今天,我国大学确实还存在各种问题,一些大学过于看重经济利益,学术被有意无意淡化,甚至学术价值被边缘化,培养人才的现状与社会的期望也有很大距离。但是,不能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治理体系上的“中国特色”。完善我国大学治理体系,离不开对世界大学发展走向的敏锐捕捉,更离不开对我国大学问题的理性分析、对我国历史传统和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现实的多重认知,决不能以偏概全、妄下论断。在现阶段,过高地估计或热衷于模仿、移植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治理体系,或简单称道我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制度与生态,并将其作为解决当前我国大学问题的一剂万能灵药,显然并不可取。

  (作者单位:新华文摘杂志社)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9日 07 版)
(责编:赵英梓、熊旭)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