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2015年01月08日09:01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14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

走到“十一教改”的背后

  ■李茂(教育传媒人)

  北京十一学校2014年的岁末狂欢节与往年很不一样,校园里多了近两千位来自全国各地参加“走进十一”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因为希望来学校参观的人实在太多,学校只好把他们集中安排到了年底。

  “走进十一”的人们能看到十一学校真正的不同吗?

  有人说,十一学校应该是中国“去行政化”做得最好的学校之一。2015年元旦刚过即公之于世的《北京市十一学校章程》,标志着十一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形成的全新学校治理体系基本成型。可以预测,人们对“十一教改”的关注,将逐渐从对“走班选课”的学习转向对“十一章程”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十一教改”的真正能量也将全面释放。

  如果还要去深究“十一教改”的逻辑和思想,李希贵校长一年前《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已经把他对“新学校”的基本假定及其变革哲学全盘托出。这本书不仅回答了为什么要“选课走班”,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实施“分权制治理结构”。书中写到一所学校,“权力高度集中,任何层级的责任都有许多,但校长却并没有赋予他们应有的权力,于是乎,失去权力的责任也荡然无存”,正是中国大多数学校的通病。而十一学校诸多变革举措的背后,是对学校权力结构的重组,让它最大限度地适合于教育应该有的样态。

  很多人在问十一学校能否复制,其实这个问题最该问向教育主管部门。十一学校在一校之内实现了权力结构的优化重组,而要让更多的“十一学校”涌现,则需要在更高层级实现对权力的优化重组。当十一学校在给学生赋权、给教师赋权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教育主管部门也在给学校赋权、给教师赋权。

  重温经典 再读名篇

  ■汪坚涛(中学教师)

  该书以“健康生活、幸福人生”为主题,对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普通教师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这套丛书对17位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进行分册介绍。第一章简述心理学大师们的生平经历和职业生涯;第二、第三章是编著者精心挑选的每位心理学大师两篇心理健康经典名篇及解读;在接下来的章节中,丛书通过对每位心理学大师的心理健康思想述评和心理咨询案例分析,进一步向读者阐述了各位大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领域的独特贡献和重要理论。其中所涉及的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中的心理咨询案例,对中小学教师与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为我们的实际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操作指南,堪称全书精华所在。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我对丛书中编录的17位心理学大师并不陌生,比如大名鼎鼎的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罗杰斯、奥尔波特、塞利格曼等。他们的经典论著及理论思想,经常出现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实践和辅导咨询过程中,同时也是一线心理健康工作者自我觉察、自我调整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支持力量。对于那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通教师来说,这套既科学严谨又通俗易懂的丛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学习心理健康专业知识的途径。

  重温经典,既是一种提高,也是一种享受。综观全书可以发现,作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标杆,这些心理学大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不仅有闪光耀眼的思想和著作,更有他们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对人类心理健康发展的持续关切和忘我追求,以及独到的创新见解和积极的实践活动。

  “他们是我的老师”

  ■庞庆举(教授)

  这本书是叶澜教授与十位“生命·实践”教育学合作校校长的深晤。“他们是我的老师”,是叶澜教授作为“深度访谈”策划者的自白。

  “访谈起源于我想在更深的层次上读懂他们:为什么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改革背景中全身心地投入,而且越做越有创造性?这样的校长是如何成长起来的?”读懂人,才能成就人,这是叶澜老师的教育信念。叶老师不只是为教师呼吁、正名,更重要的是,她率领团队深度介入学校教育日常研究性变革实践,与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共同创造学校新生活、教育新人生。

  访谈者都曾经那样熟悉,却又在访谈中令人刮目相看。他们因向善、向上的生命追求而与教育结缘,又在与“新基础教育”结缘的研究性、创造性变革实践中成为富于创造智慧的新型教育领导者。聊到新基础的“成事·成人”、创造教育新天地,校长们淡淡地说:“没有新基础,就没有学校的今天,也许是假的;但是没有新基础,就没有今天的学校,这是真的。”合作校在十余年的“新基础教育”合作研究中,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等荣誉,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好学校。

  访谈拟出版前,叶老师将整理好的访谈记录发给访谈者本人,请大家修订、确认。叶老师则为每位访谈者撰写了访后记,短短不足千字,却出神入化,拿到书的校长们大呼:叶老师写得太准了!一个“准”字,是多少“深度介入”式合作、深层读懂的深厚功夫!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群坚持做“新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的校长群像,看到了大学专业人员深度介入基础教育改革的可为、作为与能为,也看到了大中小学合作的理论与实践深层转化,以及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任重道远与学校整体转型的深广空间。

  匠心所指 道术唯微

  ■蔡朝阳(中学教师)

  读郭初阳语文课堂实录时,我常想起《庄子》里“运斤成风”的故事。在语文课堂上,郭初阳就像一名出色的匠人,面对着自己的作品,心中有神,因而诸相庄严。

  将教师比作匠人,也是其来有自的。业内总将教师自谦为“教书匠”,似乎有了“匠”字的自况,态度就谦卑起来。然而一个真正的工匠,尤其有着自己的追求,于是郭氏以匠人之心,锻造出别具一格、无与伦比的语文课堂。这并非奇技淫巧,术亦道也。道术唯微,其精妙处正在细节之中。

  立足于语文课堂,而往往溢出传统课堂的边界。格局大有高下,工匠自有态度,匠心所指之处,吸纳万端,这成为郭氏大语文课堂的底气。从教十数年来,其对语文、对语文教育,乃至对教育的全盘思考,点点滴滴,尽在这薄薄的一册书中。若说语文课堂更偏于术,那么这部书中厚重的思考,便是郭氏教育之道。在道与术之间,郭氏从容逾越,自由往复。

  一般而言,匠人有两个特点。其一,匠人尊重其手艺本身。学生余琦杰的前言说:“瘦的语文课堂,瘦的郭初阳。”这个“瘦”字可谓得其所哉。瘦,便是去除一切赘疣,弃其枝蔓而主干出。瘦骨嶙峋之中,足见思想的硬朗。瘦的课堂,我以为指的是课堂完全是非抒情的;至于瘦的人,不如袭用一句“文如其人”,全书六章,无一文不谈真问题,无一文不臻于作者思想的极致。

  其二,工匠永远只对技术本身有兴趣,对事实有兴趣。这是郭氏气质之一,全书也呈现这一趋向。郭氏一贯反对大词,归于小道。努力贴近事实,纯以技术手段解剖,而背后却深意在焉。当然,道术唯微,其广泛与精深处穷之不尽。作为有限之个体,无非弱水三千,仅取一瓢饮。但就所谈及的问题而言,一个有态度的工匠,是非至其极致不可的。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