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2014,那些引人深思的教育事件

2015年01月07日09:06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2014,那些引人深思的教育事件

  “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曾深情地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两面,乐观的一面向往着更好的世界,但悲观的一面却总被生活中灰暗、琐碎、消极的情绪带动,变成孤独的猎手。”

  所幸,在这个寒冷的岁末年初,当我们回望正在成为历史的2014年时,还有那么一些能引发我们反思的事件,值得我们在多维度中咀嚼与反思。

  1.“凑合”的代价

  新闻眼:山东蓬莱幼儿园校车事故

  事件:2014年11月19日,山东蓬莱市潮水镇四村机场连接线附近,一辆涉嫌超载的运沙货车与一辆接送幼儿园孩子的面包车相撞。事故造成包括11名幼儿在内的12人死亡,3名幼儿受伤。

  面包车为当地潮水四村幼儿园所雇用,不具备校车资格,核载8人,事发时载有15人,非法从事接送幼儿活动已近3年。事后,烟台蓬莱市公安机关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对肇事货车驾驶人、货车司机所在的建材公司法人代表、幼儿园园长、面包车车主4人刑事拘留。

  点评:12条鲜活生命的瞬间陨落,让人们在痛惜之余,深省的不只是校车安全问题本身。2012年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虽然早已为校车行驶画出了一条清晰可辨的“安全线”,但是,本应载着孩子们开开心心上学与放学的校车却屡屡酿成惨剧。

  在2014年11月19日至12月4日间的半个月里,山东省就接连发生了四起“校车”事故,导致16人死亡,其中学生14名,受伤25人。

  校车惨剧屡屡发生的最重要原因,是相关责任主体习以为常的“凑合”思维——私立学校和办学经费短缺的落后地区学校,为了缩减办学成本,对于“带病”上路或“超期服役”的故障校车视而不见,抑或是让本已“病痛缠身”的校车“凑合”使用。

  面对大量血淋淋的教训,面对那些已然为校车殉葬的孩子的灵魂和他们亲人破碎的心,我们还能在麻木不仁中让校车“凑合”上路吗?我们为思维深处那些早已习惯成自然的“差不多就行”的“凑合”思想所付出的代价还不够沉重吗?

  2.烫出来的“痛”

  新闻眼:大四女生缺课被批后开水泼教授

  事件:2014年11月11日上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蒋集跃给该校大四学生上课,一共有四节课。第一节课后,蒋集跃开始点名,王姓女生缺席,直到第二节课才进教室。据多方信息源证实,王姓女生向蒋集跃解释其迟到是“在教学楼复习考研,忘了有这节课”,蒋集跃以开玩笑的口气说“像她这样是考不上研究生的”。第二节课后,该女生主动拿了蒋集跃的杯子去接热水。蒋集跃以为这个女孩气量大,还说了句谢谢。但出乎意料的是,该女生将热水泼向蒋集跃。蒋集跃试图闪躲,但仍有半边脸被烫伤。

  点评:过去,对于校园悲剧,社会关注更多的是学生之间的暴力冲突,不论是马加爵,还是复旦大学的投毒事件。此次学生开水泼教师事件,不仅惊醒了从教20余年的蒋集跃教授,更让社会尤其是教育界从这位学生出手不凡的一“烫”中悟出了一种“痛”: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否真正重视了学生的正常人格的养成教育?是否使每一个学生个体在离开校园时都获得了一张进入社会的合格入场券?

  学生开水泼教师,既不能一泼了事,也不能简单地把当事学生“扫地出门”或者“红牌罚下”。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需要反思的是,那些过去被我们很多人认为老生常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真的虚无缥缈、与己无关吗?如果再不强化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或许某一天遭遇“开水门事件”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3.逾越红线的“社交”

  新闻眼:川美教授餐厅强吻女生

  事件:因2014年10月10晚在餐厅亲吻两名年轻女大学生,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王小箭被网友戏称为“叫兽”。在舆论的喧哗声中,王小箭最初回应称,两位女生是与他“非常熟的学生”,自己“和学生也一直像哥儿们一样”,“这是正常的社交”,这只是一个“泛师德问题”。当事人的此番回应,不但没有平息事态,反而引发网友更大规模的围观。

  事发两日后,四川美术学院回应,经调查发现网友举报内容属实,学校决定禁止王小箭参加该校任何教学、科研和学术活动,降低其退休待遇,支持学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日,王小箭发了致歉信,向当事人及学校道歉,承认自己酒后行为失当。

  点评:青葱女大学生之所以成了一些风流“叫兽”的“后花园”,根源或是高校导师在权力、学术、地位上与学生存有天然的不平等。不论是这起“强吻事件”,还是前不久爆出的厦门大学某博导被举报“诱奸”女生事件,当事人似乎都给出了同样一条因果逻辑链:事因学生“自愿”、师生“正常社交”。这反映出当事人、社会对于师生关系认识的混乱。

  在网友翻出的王小箭原创微博上,这样写着:“有两个绝对不能缺德的行业,一个是医,别人把命交给了你;另一个是教育,别人把未来交给了你。”

  这,或许是一个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隐喻故事。在资讯滚滚、文字滔滔的互联网消费主义时代,“撞到枪口”的王小箭们将无处遁形。毕竟,你在“绝对不能缺德的行业”里,逾越了本不该越过的“红线”。毕竟,学生们把未来交给了你!

  4.套取科研资金的“大盗”

  新闻眼:7名教授套现2500万元

  事件:2014年10月10日,一条消息甫出,举国震惊。这一天,科技部向外通报了审计署2012年审计发现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5所大学7名教授弄虚作假,套取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资金2500多万元,共依法依纪查处8人,其中2人被依法判刑,4人被依法批捕,1人被行政处分。

  点评:最让人汗颜的是,此番“失守”的7名教授,不仅均为国家重大科研专项课题的承担者,而且还不乏国内相关领域的“学术大腕”,甚至还有“学术伉俪”双双被捕。

  除了痛斥“失守者”的贪念,我们真正要追问的恐怕是,什么原因让科研人员甚至连院士李宁都成了套取科研资金的“大盗”?是该死的贪念,还是存有漏洞的现行科研资金发放管理制度让人惦记着呢?

  “科研资金用于项目本身仅占约四成,这意味着大量科研经费流失在项目之外。”中国科协的这项调查,或许更耐人寻味。我们的科研项目从立项、经费管理到项目评价,如若还不规范,制度漏洞所造成的诱惑始终还会按着一些学者家的门铃不放,下一个“陨落”的,恐怕就不只是李宁了。

  5.别在我受伤的时候说爱我

  新闻眼:8岁男孩因犯错而被罚跪

  事件:对于懵懂不知的孩童来说,犯错总是难免的。可是,在一些地区个别教师却并不那么看,他们以成人的视角认为,其恨铁不成钢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因此,他们将孩子们一时的过错,视为不可饶恕的“罪过”,用野蛮的爱的方式取代必要的引导和教育。

  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两板桥九义校三年级一个8岁小男孩,就是这样一个被教师野蛮的爱“特殊关照”过的学生。2014年9月23日,网友@路边社四川分社爆出了“8岁男孩因犯错被逼向全班下跪”的一张男孩面朝同学跪在讲台旁的照片,成了整个9月舆论“口诛笔伐”的一个热点教育事件。舆论普遍认为,这位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逾越了教育底线,缺乏宽容孩子犯错的雅量。

  点评:实际上,我们几乎没有哪个成年人,在孩童时期没有因调皮捣蛋、怕做作业而犯过各种各样的小错误。但是,对于那些曾罚我们跪过的个别教师,纵使时光过去十几二十年,那段难堪的记忆,似乎永远都深藏于我们内心的某个角落。这,或许就是一种隐性的心理伤害。

  我们难以想象,这位被教师逼迫面向全班同学下跪的小男孩,当时的内心是否有过无助、无奈甚至茫然的感觉?此后的若干日子里,这个8岁小男孩在同学们面前是否还有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天真无邪?这次处罚是否会给他以及班级其他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在教师“爱”的名义下,他们的心里是否从此对这位教师有了对立感或恐惧感?

  或许,孩子们最想说的是:老师,请您别在我受伤的时候说爱我!

  6.“天衣无缝”的骗局

  新闻眼:河南高考替考事件

  事件:2014年6月17日中午,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报道了河南有人组织高考替考的事件。报道说,河南高考有人组织替考,称监考被买通。组织替考者自称,他们花钱可监考各个环节获得通融,打点一个考场起步7万元。

  点评:从河南替考案不难发现,从考生相片、指纹信息采集、准考证制作到监考环节,从教师、学校到有关招生考试部门,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条龙”式的舞弊产业链。在这条被权钱打造的所谓的“天衣无缝”链条上,来自农村地区的大学生替考者们其实是最大的一颗“棋子”。他们在最小的利益诱惑下,葬送了个人前途、诚信与尊严。他们是这场利益骗局的最大“殉葬者”。但是,这能怪谁呢?在社会诚信、法律尊严让渡于蝇头小利的那一瞬间的选择上,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这条因利益而形成的“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链条背后,究竟是考试招生制度执行环节的缺陷,还是相关法律的缺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李鬼扮李逵,守护的不过只是个人利益,践踏的却是民众对教育公平、法治以及公权的信任。这出李鬼替李逵的荒诞剧的“制片人”、涉事者,虽然丝毫不含糊地均被禁考、开除或法办,但是,未雨绸缪的更细致更具体的制度安排,显然要比亡羊补牢的成本低得多。

  7.侵害幼儿的“毒”

  新闻眼:南昌幼儿园装修引发集体“中毒”

  事件:2014年4月30日,江西省南昌吉的堡国际华城幼儿园发生集体甲醛中毒事件,70余名幼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现象,两个孩子被诊断为败血症,其他孩子出现发烧、咳嗽、流鼻血、全身皮疹等症状。这家有278名幼儿的民办幼儿园于2013年12月开始,利用双休日对全园教室地板、墙裙、门进行了更换维修。维修过程中,有幼儿陆续出现了咳嗽、头晕、皮肤过敏等症状。空气检测结果显示,该幼儿园室内空气甲醛、甲苯、二甲苯、氨超标。

  接到家长举报后,南昌市西湖区教体局立即对吉的堡国际华城幼儿园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处理小组随即要求,自2014年5月1日起,幼儿园全面停课,园长吴秋毓暂停职务等候处理。

  点评:从2014年3月云南省丘北县双龙营镇平龙村佳佳幼儿园被人为投入掺入“毒鼠强”零食致7名幼儿误食中毒,到陕西省枫韵幼儿园和鸿基新城幼儿园先后被爆给孩子长期服用“病毒灵”,再到吉的堡国际华城幼儿园污染中毒事件,有论者认为,罪在这几所涉事的幼儿园均为“民办身份”,办园专业性不足。也有论者将安全事故频发的“元凶”指向了民办园资金投入不足以及政府监管的“厚公薄私”。

  事实上,民办的“身份”,并非引发幼儿集体中毒的根源。比起甲醛、甲苯等混杂在空气中让人浑然不觉的毒,真正更“毒”的是,一些幼儿园、学校负责人喜好“面子工程”的畸形政绩观。

  8.给“爹们”的“最后通牒”

  新闻眼:北京市小升初取消共建生

  事件:2014年4月18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宣布取消已存在多年的“共建生”制度,全市使用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将每个学生入学途径和方式全程记录,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权限进行查询和监控;各区县要公布学校的服务片区,教育部门将根据这两个服务系统建立新生学籍。这意味着每年10%左右的孩子,再也无法借助“共建”通道跨入重点中小学。

  点评:北京的此轮改革取消“共建生”,关键就是限制公权力,也就是取消国家部委、大型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子女长期以来所享有的接受优质教育资源机会的优先选择权。这也是多年来北京市“小升初”改革最敏感、最为牢固的一块“坚冰”。

  北京作为“小升初”问题尤为突出的大城市,此次强制性关闭“旁门左道”、主动喊停“拼爹游戏”,大范围实现就近入学,可以说,这是对今年年初教育部对包括北上广在内19个大城市小学升初中就近入学工作部署的一个积极回应。它为19个大城市“小升初”就近入学政策的顺利实施设定了逻辑起点——利益盘根错节、“小升初”乱象丛生的北京能做到的,其他地区没有理由做不到!

  “取消令”像是一个已经拉紧了的弹簧,牵引着北京“小升初”就近入学改革的“新常态”。但是,习惯了“拼爹游戏”的“爹们”,是受传统惯性的驱使,无意识地将改革的弹簧拉回到原点,还是主动走到“阳光底下”,接受教育公平价值的洗礼?新的一年,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部分教育大事回眸

  1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印发《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计划》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2月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

  教育部等六部门开展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工作

  3月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

  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4月

  教育部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

  5月

  教育部出台《关于改进评审评估评价和检查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启动2014年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

  6月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7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全面应用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

  8月

  教育部印发《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学生学籍学历电子注册办法》

  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

  9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民政部发布《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教育基金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发布《中小学教科书选用管理暂行办法》

  10月

  《2013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发布

  11月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

  12月

  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教育部发布《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