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一枝独秀职教界 青鸿欲飞天际间

2015年01月05日09:04 |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一枝独秀职教界 青鸿欲飞天际间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过程模式”探索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创业,是继文化教育、技能教育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我国中职院校大规模、有组织的开展创业教育始于2005年。作为首批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的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敢为人先,较早地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2006年,学校举办了首届“创业设计方案”大赛。2007年始,学校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凭借社团平台,项目化、规模化地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使得“双创”教育在校园内风生水起。2009年,学校被团中央确定为全国中职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试点学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2011年,在杭州市举办的第四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首届教师创新竞赛中,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共获得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其中12项作品入围浙江省第四届中职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和首届教师创新竞赛,最终获得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和4项三等奖……2014年,团中央与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首届职业院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中职类决赛在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进行,学校两个参赛项目也取得1金1银的优异成绩。历经短短几年的发展,中策职校一跃成为杭州市中职双创教育的“领头雁”,成为杭城中职学校双创教育的榜样与标杆。

  荣耀之中,必有艰辛的付出;成功背后,必有经验的积累。2008年,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引入常规课程体系当中,分年级分步骤推进双创教育。通过搭建学生创业“试水”平台,学生在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开展了跨界、跨专业、全方位、市场化的创业实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在双创教育课程体系中探索出的具有中策特色的“过程模式”之路。

  起 目标:在创新驱动创业中发挥专业优势

  2013年9月2日,对于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新学期开学典礼遇上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开园仪式,沉寂一夏的年轻学子们都有点摩拳擦掌的架势。随着高志刚校长、周国军书记、创新创业工作室李剑、鲁晓阳老师,以及七大创业社团学生代表共同开启水晶球,标志着中策职校将以“训练职业军人(职业技术人才)的黄埔军校”的姿态,把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园区化发展的新阶段,将“跨界”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推上创新创业的新台阶,为中策职校的整体跨越发展掀开新篇章。

  “打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现代中职双创教育”。可以说在双创教育启动之初,学校就有着明确的教育定位,那就是培育人、塑造人、成就人,而不是小老板的集中营。“高端定位要求我们在‘双创’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为学生提供能够适应‘双创’教育发展需要的实践平台,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高志刚校长如是说,“如果说创新创业园是推进双创教育的一个载体的话,那么专业课堂就是另一个载体。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专业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通过创新来推动创业。”

  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凭借综合性中职学校的专业优势,率先对既有专业进行了整合重组,提出了“专业部”的概念,将相关或相近专业归拢到同一个专业部内。除了公共基础课之外,学生在本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还能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获得向所学专业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岗位迁移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引入选修课制度,在专业课教学之余,开设了多学科门类的选修课程,与该校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一起,共同促进学生第二技能、兴趣爱好等的发展。自2005年开始渗透创业课程以来,对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激发,思维视野的开拓,创业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双创课程的开设,首先需要转变的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传统学科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内容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就可以了。但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学生遇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缺的不是知识,而是本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理念要从“供给驱动”向“需求驱动”转变,教学内容要从以理论的系统性为目标的学科课程,向以实践的系统性为目标的技术课程转变。

  承 内容:在打造课程体系中推进过程模式

  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其中的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而创业教育则是通过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的训练和培育,进而指导学生投入仿真性和完全市场化的创业实践,最终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技能,直至开发新岗位、创设新岗位。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这样的课程无疑是新鲜而充满未知变数的。在过去的中小学学习中,他们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突然间要接受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反转课堂、质疑精神,往往多有些不习惯。学校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等特点,设置了三个创业阶段,围绕这三个阶段开设相应课程,开创了独具中策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过程模式”,即“项目选择——模拟操作——市场化运作”。其特点是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以创新驱动创业,创业的过程也是课程学习的过程。在“过程模式”框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创业阶段,经过理论学习、思维训练、制度及法律法规培训,到创新创业多项技能培训与实践,以及校园内创新创业实践锻炼,最终走向完全自主的市场化运作。

  在“项目选择”阶段,以制定和完善创业计划书为主线,学生通过“项目选择、项目酝酿、项目确定、项目实践、项目完成”这一流程实现创业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素养培训,将创新思维融入创业启蒙。创新课程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和技法,培育创新意识;创业课程重在创业启蒙,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创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培育创业精神,激发创业意识。

  “模拟操作”阶段以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室、企业教室和企业校区为平台,立足市场调查基础,进行项目分解、论证和综合的模拟过程;在创新的基础上研发新产品,进一步论证市场的可行性等。学校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课程内容,例如商贸一条街、校技能节、创新创业竞赛等,学生可以将这些当作练兵场所,在活动中完成创业过程的系统课程学习。创新课程的设置重在结合专业学习,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思维和技法,投入本专业本岗位的创新活动,培育创新能力。创业课程则结合专业学习和实训,通过为学生创设仿真创业情境,通过项目式、菜单式、实践性的创业模拟,引导其掌握创业的基本技能,培育创业能力。

  “市场化运作”主要为学生搭建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平台,学生通过自主管理、自主经营、自主培养,实现自主成长。学生通过了解、深化、试水、锻炼,走向自主市场运作的轨迹,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全程培训,体验从课堂学习、实验实训到市场化运作的整个过程。在市场化运作的基础上,学生完成了商标申请、工商注册、专利申请等任务。创新课程通过兴趣小组、课题攻关、校企合作研发等方式指导学生投入专业创新实践,开展发明创造,甚至孵化一部分有市场潜力的创业项目。通过引企入园、项目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完全市场化的创业实践,以“准职业人”的角色提升就业、创业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新岗位的开发和创设能力。学校积极探索适合中职学生的可以推广、示范的创业实践模式。学生的创业定位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在仿真的或者是模拟的状态下进行创业实践,积累经验和体验过程,在条件具备或成熟后投入市场化的实践。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中策职校的学生创业初步形成了“创业体验、个体户经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公司运作”的“多层递进式”模式,彰显由简入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特点。

  转 实施:在规范平台运作中呼应课程融合

  在文章开头,我们提到,为了给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兴趣的学子提供一个全真实践的广阔空间,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不惜重金打造了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在园内,光创科技有限公司、雅康环保检测站等六个专业社团和一个会计服务部有幸成为首批入驻对象。“既然是全真实践,就要讲求合法经营,所有财务、赋税、审计都由专人负责。”副校长包红表示,由会计服务部承担财务重任,由两个指导室的教师全程指导,中策要营造的就是“1+2+X”(会计部+创新指导室、创业指导室+若干社团)的园区运行模式。

  为了保障双创活动的顺利进行,学校加强了对园区的规范化管理。“入驻的实体要自觉遵守园区整体布局安排,不得私自占用公共区域,不得擅自对园区既定的格局进行改造,确保经营环境整洁有序……”根据《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管理机制》的规定,凡入驻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的创新创业社团都必须自愿接受园区相关管理制度。实施园区化管理,不仅是对学生创业社团进行宏观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对接企业化生产的适前之举。

  得益于园区化运作的顶层设计,中策(青鸿)创新创业园成为既独立于校园其他建筑之外,又和谐融于整体教育氛围之内的特殊领地。在这里,主人是中策学生,客户是中策学生、老师,甚至还扩展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群众和行业企业。此外,学校还注重加强与知名企业间的合作,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让企业家走进课堂、走进教室,为学生传授创业技巧,交流创业经验;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到企业中去实习、见习,丰富自己的创业经历,为今后创业积累经验。

  教育既要“因材施教”,又要“有教无类”。为了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从双创教育中受益,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又推出了“十百千”双创人才培育工程,即打造10个精品社团,培养100名创新创业学生(教师)骨干,让1000名以上的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要让全体学生感受‘双创’教育的魅力和熏陶,专业课堂自然就拥有天然的渗透优势”。为此,学校要求文化课,尤其是德育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创新创业理念,要求专业课教师在教学和实训中主动激发、引导学生投入创新创业实践,并尽可能地将企业的技术改良、工序革新等具体项目引入校园,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技术创新中去。

  合 评价:在遵循职教规律中追求倍增效应

  与课程创新相对应,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在日趋完善的完全学分制基础上,为创新创业教育制定了专门的学分换算标准。以课程设置为基础,重视平时的课堂表现,突出过程评价。其中,创新课程的考核以小制作、小产品和创新方案设计为主,折算学分;创业课程的考核以创业过程记录、创业心得体会、岗位自评、市场业绩等为主要内容,折算学分。

  除此之外,学校还通过荣誉激励机制来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除了积极策划校级创新创业大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平台外,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从中评选出优秀创业团队和优秀个人。而每学期都会举行的“创新创业我作主”商贸一条街活动,不但是学生小试牛刀的练兵场,也成为展示学生营销能力、表达能力和相关职业技能的大舞台,最佳经营团队之一、最具潜力团体之一、最佳创新创业特色项目之一、年度创新创业明星等成为中策学子竞相追求的荣誉和榜样。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为了简单的培养身价百万千万的老板,而是让学生有普遍的创新创业体验,并对那些适合者激发热情、开发潜能。这种过程探索和功能储备显然更具有教育学的探究意义。”当高志刚校长说起这句话的时候,神情有些激动,“要让教育始终运行在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我们园区的首要功能在于体验,而不仅仅是企业孵化。我们的双创教育最终要实现倍增效应。”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双创教育在中策职校起到了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由一知半解到逐渐熟悉到最终大喜大爱,对职业教育由一度的旁观犹豫到由衷的认可和自豪。二是学生自信、乐观和向上的正能量得以充分激发,学生更加精、气、神,教师则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技能实训与产业行业的匹配和正向推动,“企业出题、学校接题、教师析题、学生解题”在中策职校已逐渐成为新常态。三是双创教育和实践有效推动了学校专业建设和新课程改革。在学校国家级别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中,四大重点建设项目、两大特色建设项目均涌现出了不少典型和具代表性的创新创业项目。近三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别技能大赛中获得8金、9银、2铜的出色成绩,在省级技能大赛获得16金、19银、11铜的优异成绩。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助推和资源。

  同样,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取得经济效益后,进一步反哺社会,充分展示出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助残爱心日、援助弱势群体“春风行动”、“希望工程”等,学生社团积极参与,以创业实践和收益回报社会。

  实践表明,贴近市场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敢于创业和善于创业的品格,以及不等国家分配、不靠学校安排,主动搏击职业市场的创业精神,树立了凭自己智慧和双手创造一番事业,解决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创新意识。在创新中就业,在就业中创业,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近几年,学校当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创新创业社团骨干学生更是广受企业和用人单位青睐,尤其领军人物已然成为“香饽饽”和“抢手货”。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展画曾说:“给一个创业支点,中职学生也能撬动地球。”而当前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过程模式”的探索,正是在扩大这个“支点”的人才半径,让中职学生撬动地球的合力更强大、更持久!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