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托班孩子自己吃饭
■刘霞
刚入园的托班孩子,吃饭是个大问题。两岁左右的孩子,在家里还有很多是大人喂饭,到了幼儿园,能够独立吃完一餐饭的孩子不多。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托班的孩子也能很快学会自己吃饭。
大型餐桌,营造温馨的环境
幼儿园进餐时,通常是分组围坐,但托班更适合将桌子拼在一起,全体孩子像在家里吃饭一样围坐在一起,一来托班人数少,有可能集体围坐;二来有利于开展餐前活动;三来在进餐时方便教师帮助自理能力太差的孩子,同时照顾到全体孩子;四来可以让孩子互相学习。
餐前阅读,调动孩子的食欲
餐前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比如读一本图画书,特别是有食物图片的绘本,可以调动孩子的食欲。餐前阅读也是我们班的一个“仪式”:洗过手,安安静静地坐好,等待阿姨去拿饭菜的时刻,手拿一本书,图画面向孩子,开始读书。我曾经读过一本前面是一个故事,最后一页介绍韭菜的图书。先读图画故事,故事读完了,翻到“你认识吗”,介绍的是韭菜,最后是用韭菜做的食品: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孩子们兴奋起来:“老师我要吃。”于是这页书从孩子的面前一一经过,每个人都“阿呜”张大嘴巴“咬”一口。一个一个挨着来,后面的孩子很着急,一句“要坐好了才能吃哦”,所有的人都赶紧坐好了。每个孩子都“咬”了一大口,还要求再“吃”一口……
这是每次读这本书都要演出的一幕,孩子们似乎总也“吃”不够,可谓乐此不疲。在为托班孩子选择餐前图书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有食物图片(包括水果等一切可吃的东西)的图书。在这样的读书活动以后,孩子的食欲被充分调动起来,每个人都胃口大开,吃饭也就不成问题了。
适当帮助,培养孩子自理能力
托班的孩子吃饭,最忌教师一对一面对面喂个别孩子吃饭。刚刚离开家庭的孩子都特别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如果教师喂一个孩子,其他孩子会“攀比”,甚至能够自己吃饭的也会等着老师喂。所以,教师对任何孩子的特别帮助都需要非常“隐蔽”。在吃饭时,孩子围成一个大圈,教师在孩子身后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帮助。特别慢的孩子,教师要稍加督促,可以老师喂一口,小朋友自己吃一口;有的孩子不太会用勺子,需要教师帮忙把勺子舀满,特别是碗里饭量不多的时候;有的孩子习惯含饭,咀嚼吞咽困难,需要教师更多帮助……教师围着餐桌巡视,可以非常自然地帮助到每一个孩子,而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与众不同或老师给予了某个孩子特别的待遇。
少量多添,体验成功的喜悦
给托班孩子盛饭,每次少盛一点,多添几次,让孩子能够很快吃完,体会成功的喜悦。“我今天吃了三碗饭!”“今天我是自己吃的饭!”这是托班孩子见到爸爸妈妈时最爱说的话,能够多吃几碗饭,能够自己吃饭,孩子会有一种成就感,家长听了也会特别高兴,赞扬孩子,这对促进孩子从需要帮助到完全自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闻播报,了解自己和同伴
一个班级中,总有几个孩子自理能力比较强,能够自己很好地吃饭,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一定要树立榜样,让别的孩子学习。让孩子相互了解而不是相互比较,让每个孩子都知道自己在进步。在孩子吃饭的过程中,教师一边帮助孩子,一边可以成为一个播报新闻的人,只讲事实,不批评,不表扬。如:洋洋比昨天吃得快一点了,帆帆今天只让老师喂了一口饭,岳岳比昨天多吃了一碗饭……这样的“新闻播报”不拿孩子之间做比较,却可以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进步,也了解同伴的进餐情况。
“民以食为天”,饿了知道吃,困了知道睡,这是人的本能,托班的孩子同样如此,特别是有的孩子因为分离焦虑等原因,早餐没有吃好,到午餐的时候已经很饿了,不管自理能力多差的孩子,都会知道往嘴里扒饭,教师要做的,是给孩子恰当的帮助,同时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一定能自己吃饱饭。
(作者单位:四川省江安县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
大班幼儿自理能力从整理书袋开始
■葛华英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4至5岁幼儿应“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对于刚刚进入大班的孩子,我发现他们能快速而且较好地整理玩具、手工用品,那么,对于刚刚背上书袋的他们,整理学习用品的能力又如何呢?
镜头一:
“调位置了!”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高兴坏了,顿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我示意他们安静下来,并提醒说:“请大家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好,背上你的书袋去排队。”一阵忙乱之后,孩子们排好了队,有的孩子背着书袋,有的拎着书袋,有的抱着书袋,无一例外的是书袋都鼓鼓的,一看就知道里面的东西乱七八糟。一路看过去,我发现很多抽屉里面有纸张、记号笔、图画本之类的物品,只有少数几个抽屉里面干干净净。我又提醒他们看看自己的东西有没有收拾好,3个幼儿跑回原来的位置拿东西。
见状,我请几个孩子把抽屉里的东西拿出来放到前面。等安排好位置,孩子们拿出图画本开始画画,这时好几个孩子喊起来:“老师,我的记号笔没有了。”“老师,我的简笔画书找不到了。”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看向老师前面放的一堆东西。
镜头二:
离园时间到了,我提醒孩子收拾好东西,有些孩子开始把桌子上的东西收到书袋里,有的孩子只是把东西往抽屉里一塞,就跑向了自己的家人,而小宇却坐着不动,他的桌子上散着图画本、油画棒、衣服、橡皮等物品。“小宇,你怎么不收拾东西?”他看了我一眼,继续低头玩手指。
这时小宇妈妈来了,她一走过来就动手收拾桌子上的东西,还问孩子:“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我对小宇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妈妈却满不在乎地说:“孩子还小呢,怎么会收拾?我来给他收拾就好了。”而小宇早已在一旁玩起了玩具。
幼儿园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特别是幼儿园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发展。而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孩子独立性发展的根本原因。整理自己的物品是每个大班孩子都应该会做的事,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共同努力,从小事做起,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对于孩子有不可忽视的榜样作用,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平时在班里,我将班上的物品收拾得整整齐齐,各类书籍、物品按类摆放,钢琴、玩具柜上不摆放多余物品,我用自己的示范给孩子做最好的榜样。
幼儿在相互交往、学习中,可以互相启发。有时老师再三强调的事情,都不如一个同伴榜样效果好。班里有个孩子叫润润,从来不会整理自己的东西,经常找不到笔或者橡皮。老师提醒多次无果后,我请一个能干的小女孩坐他前面,润润的进步一天比一天大,现在不仅能整理自己的物品,还会帮别的小朋友整理物品。
鼓励和表扬相结合。孩子需要鼓励和表扬。在孩子不会整理书袋时,我会安慰他,和他一起做;在孩子愿意尝试自己做时,我会鼓励他,看着他跌跌撞撞往前走;在孩子成功时,我会表扬他,和他分享成功的喜悦。老师的表扬与肯定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使孩子明白自己能做很多的事并且能做得很好。
坚持家园一致原则。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目前幼儿园和家庭在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矛盾。在幼儿园,老师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家里,“四二一”的家庭结构却养成孩子坐享其成的习惯。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是个“两面派”,在幼儿园一个样,在家里是另一个样。其实,产生这种情况还是由于家庭没能和幼儿园协调一致,孩子在幼儿园学到的本领在家里用不上。因此,呼吁家长朋友,为了孩子的将来,还请放手,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让孩子做生活的小主人
■钱小莉
作为一名从业十多年的幼儿教师,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找准幼儿的兴趣点,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小班幼儿的基本生活能力。
儿歌渗透,在说中学。利用儿歌、讲故事、唱歌等孩子喜欢的方式,将一些自理常识渗透进去。例如为了培养孩子正确的洗手习惯,我们创编了《洗手歌》:小宝贝,来排队,来排队,洗小手。小肥皂,擦一擦;搓手心,搓手背;冲冲手,甩一甩,小毛巾,揩一揩。再如穿外衣、穿袜子等都有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儿歌。孩子们边念儿歌边动手尝试,兴趣盎然,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效果往往事半功倍。
对号入座,在看中学。穿鞋时,为了帮助孩子分清左右脚,我会在孩子的裤腿和同一边的鞋上做个小记号,让孩子对号入座。穿完后,再让孩子们观察比较,穿对鞋的脚和穿错鞋的脚有什么区别。没过多久,孩子们就会抛开记号自己对号入座了。
择优示范,在模仿中学。天气渐凉后,孩子们的外套大多会连着帽子,这又一次给孩子们的穿衣带来困难,一些孩子勉强穿好后却总是发现帽子反折向了衣服的里面。面对这一情况,我将问题抛给了孩子。小敏说:“老师,你知道我是怎么穿的吗?”说着,她神气地把衣服的帽子往头上一戴,衣服便自然地挂在了身上,然后她不慌不忙,两只袖子一伸,便完成了任务。别的孩子一见都觉得有趣,就跟着学了起来。没有按部就班的教导,只是好玩的模仿,没有帽子的衣服就先披在身上再伸袖子,孩子们很快就一个个地将衣服穿好了,衣服上的帽子再也没有出现反折的现象。成功后孩子们的小脸上表情都是那么快乐和得意。
区角扮演,在游戏中学。孩子们都比较喜欢扮演娃娃家中的“爸爸”“妈妈”。他们会积极地给“宝宝”洗澡、梳头,喜欢给“宝宝”炒菜、喂饭。一段时间的操作,孩子们已经学会了给“宝宝”穿鞋袜,给“宝宝”扎辫子,收拾娃娃家中的物品等事情。
幼幼互动,在结对帮助中学。为了让孩子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升入中班后,我开始一个大胆的尝试。那就是带领几个比较出色的孩子去小班,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这一举动深受孩子们欢迎,大家抢着要去小班帮忙。为了能得到去小班的机会,孩子们总会争着帮大家做事,抢着第一个完成交给的任务,以证明自己的能干。
孩子的学习需要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因人而异。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让他们自主、自觉地去学习。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习解决力所能及的事情,还需要培养孩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实践中掌握经验获得发展,真正成为生活的小主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梅垛幼儿园)
程程学会自己穿衣服了
■张乐
程程是我实习期间带的幼儿园中班的小朋友,他不会自己穿衣服,为了锻炼其自理能力,带班老师不让我马上帮忙,可是午休时仅穿衣服就花费了程程大量时间,看着其他小朋友很快穿好衣服跑出去玩,程程很着急,越着急越穿不好,常常将衣服穿反、扣子系错位置。
为了找到原因,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专门观察程程穿脱衣服的情况。午休时,程程将袜子揪下来,胡乱扔到床底下;裤子都是松紧带的相对好脱,程程很容易地脱了下来堆在床尾;带纽扣的衣服是程程最难过的一关,怎么都解不开,着急的时候会用力扯,最后不得不求助老师。到了起床时更是一场大的战役,袜子找不到了,裤子穿反了,衣服套不上都是很常见的事情,程程自己急得出汗,我也跟着着急,接下来的活动程程肯定要迟到。与此同时,我向程程妈了解情况,得知为了节省时间,在家穿脱衣服基本不用程程动手,妈妈就全部代劳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总结出程程无法独自穿脱衣服的原因大致有三方面:第一,妈妈包办代替,没有给程程锻炼的机会,更没有指导;第二,精细动作发展不好,导致拉拉链、系扣子等动作无法完成;第三,在理解前后、里外、左右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导致经常将衣服、鞋等穿反。
我首先向程程妈说明了程程的状况与烦恼,并告诉她我们一起想办法帮助程程,虽然过程中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最终可以帮助程程成长,程程妈欣然同意。
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程程自己穿衣服了。首先,我让程程午休时提前10分钟进入睡眠室,脱衣服后,自己将衣服鞋袜摆放整齐,防止起床后找不到衣服。起床时也提前10分钟,留下充足时间,练习穿衣服。由于程程常常将鞋子穿反、衣服里外不分,我让程程妈买了几张布贴,将一张对称的布贴均分成两份,贴在左右两只鞋上,只要两只鞋子摆放正确,就可以拼成完整的图案。与此同时,将提鞋的地方缝上一根绳子或是一个圆环,可以使程程顺利地提上鞋子;同时也将衣服的外面贴上一个漂亮的布贴,让程程容易分清衣裤的里外。同时让程程观察衣裤里面朝外与外面朝外的区别,告诉他里面朝外时会看到标签和缝合的痕迹等。由于程程动作不太灵活,尤其是在系扣子、拉拉锁时更加困难,我想到了蒙氏教具中的立体衣饰架,利用这个教具可以让程程练习如何系上和解开各种扣子、拉链和带子等,在区域活动时,总是拿出几分钟来练习其中一种,同时我也让程程妈把纽扣的缝合线留长一些,这样就能使程程更加方便地扣上纽扣。
之后,我逐渐将鞋子上的布贴去掉,让程程在脱鞋时将左右两只鞋的鞋头冲着床外的方向摆好,并将袜子对应着放到鞋子上。将衣服的布贴揭去,让程程按照之前教给他的辨认方法分清里外,并将衣裤外面朝外叠好。由于手的精细动作的练习需要一段时间,程程在系扣子的时候还存在一些困难,由于多留出10分钟的时间,可以让程程慢慢地进行,程程自己完成时表现出很大的满足感。之后程程越来越熟练,我逐渐将程程提前起床的时长缩短,最后程程可以跟其他小朋友同时起床,有时候穿衣服的速度还会很快,我也将程程的进步不断地与程程妈交流沟通。
程程在家里对妈妈有很大的依赖性,并不像在幼儿园时那么乖,常常赖着不穿,让妈妈给穿衣服,程程妈告诉我有时候她真的很无奈,怕迟到就只能赶紧给穿上了。这里我采用了自然后果法,告诉程程妈,让他自己穿,如果迟到了让他明白是自己赖着不动手穿衣服造成的。这招还真的管用了,程程妈告诉我程程主动要求早起来一会儿穿好衣服。
在帮助程程学会自己穿脱衣服的过程中,我和程程妈的合作很顺利很愉快。程程妈不仅按照我的建议给程程的鞋子衣服上贴上了漂亮的布贴,还经常在家里跟程程比赛穿衣服、系扣子。同时程程妈也接受了我的建议,比如少买容易卡住脑袋的套衫和不易穿脱的纽扣等过多的衣服,少买带子易松开绊倒孩子的鞋子等。只要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肯定是愿意出力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详细地向家长说明我们让他们做的具体是什么、怎么操作,做的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与家长顺利沟通、形成合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