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走过金婚的手表
结婚时期:上世纪60年代
人物:傅和刚夫妇
定情信物:机械手表
傅老太太今年70有余,在她结婚的那个年代,寻常百姓家里都还比较穷,只有有钱人家婚嫁,才会有令人羡慕的“四大件”。
“通常是男方会送女方一块手表、一辆凤凰牌或永久牌的自行车、一台收音机和一台西湖牌或者蝴蝶牌的缝纫机。”傅老太太说,但是很多人结婚是不送礼的,因为送不起。
相比之下,傅老太太觉得自己挺幸福的,因为老伴儿虽然家里条件也不富裕,却在结婚前努力攒下了三四个月的工资,给她买了一块手表。这是一块杭州手表厂生产的机械手表,当时就要花100块钱左右,算是很昂贵的物品了。
傅老太太卷起袖管,小心翼翼地取下手腕上的这只手表拿给记者看。这块表,傅老太太戴了一辈子,从新婚走到金婚,除了洗澡洗衣,从未摘下过。如今银灰色的表面已经磨损得很厉害了,但是整个表带温润光滑,一看就知道傅老太太对它有多么爱护。
老太太说,老底子是没有自由恋爱一说的,那时候的人结婚,都是经由熟人介绍,然后双方见个面,也就在一起了:“没有谁追谁这种事情,只是好在婚前未婚夫妻还是见得了面,能够有一段时间处一下,互相增进感情。”
傅老先生年轻的时候可是颇为英俊的小伙子,而傅老太太很小就开始照顾家里的弟弟妹妹,一看就是非常贤惠的女人。当时傅老先生的小姨和傅老太太的母亲相熟,到了适婚的年纪便让两人见见。
第一次见面就约在了女方的家里。“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也没有注意她漂亮不漂亮,只是觉得她看起来很贤惠,老底子都是讲究‘娶妻娶贤’的。”年逾古稀的傅老先生回忆道,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开放,两人见过面后就被大人们以各种理由推着出门散步增进感情,于是两个人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出门走了一圈,除了互相问了姓名,再多一句话也是没有的。
那时,每天白天要工作,晚上还要开会,根本没有什么时间约会,不过该有的浪漫傅老先生也没有吝啬。两人第二次见面是约在西湖边,虽然没有油纸伞、没有花旗袍、没有黑西装,但是春天西湖的景色就足以令人迷醉。沿着西湖,两人就这么从柳浪闻莺走到了断桥。这一次也算是敞开了话匣子,两人之间少了一点拘束,多了一份真心。
第三次见面,傅老先生买了两张电影票,那时候的电影票还只要几毛钱。时间过去了几十年,两位老人也记不太清楚当时看了什么电影,只是去凑个热闹,多一次相处的机会。不过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一起走进电影院看电影,他们一直觉得,看电影的钱还是给桌子上多添几道菜更为划算。
傅老太太说:“旧时结婚并不像现在这么大操大办的,甚至连婚礼的服装也没有现在这么讲究。”她记得,当时傅老先生穿了一件新做的中山装,自己穿的是一件蓝色的两用衫,两人由三轮车载着到杭州酒家。
中午是男方家办酒,也就一桌宴席,自己亲戚乐呵一下。晚上两人一起到女方家里,也算作是回门了,一样是自己亲戚办一桌酒,这婚就结成了。
因为傅老太太的身体不是特别好,傅老先生一辈子都和和气气的,从未与老伴拌过一句嘴。退休之后两个人每天一起出门买菜,原先傅老先生不会烧饭,现在家里的饭菜几乎都出自傅老先生之手,一个做饭一个洗碗,很是令人羡慕。
过去没有拍结婚照,2008年的时候,傅老太太终于穿上了圣洁的婚纱,而傅老先生也换上黑色的燕尾服,依稀展露出当年的英姿,弥补了当年的遗憾。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两位老人的感情如细水长流绵延不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