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不能把学历学分当动力

2013年12月11日09:37    来源:长江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不能把学历学分当动力

  江苏省教育厅日前印发《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管理办法(试行)》,就学分银行的组织架构、账户注册、学分管理、学分应用等作出明确规定。

  学分银行可以为其服务对象提供学分认定、记录和转换,以及学习咨询、学分查询、出具学分证明等服务。《办法》提出,江苏省内各普通高校、成人高校、自学考试机构以及资格证书颁发机构等,可将学分银行的学分作为学习者申请颁发相关证书的课程学习或培训依据。外界认为,这意味着积满学分可换学历。

  总的来说,学分银行是一种鼓励终身教育的方式,一方面,它能给想要学习的人一个不断自我充实的机会,另一方面,学分转换也能够让个人的学习经历某种程度上被认可。虽然这一办法暂时只能在江苏省内通用,但仍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不过,我更想谈谈学分银行存在的背景。

  实际上,学分银行与终身教育之间,非但不一致,并且从一定层面上甚至相悖。在我看来,终身教育就是一个人一生中,根据所处的年龄阶段,生活、工作状况,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在学龄阶段,这种教育可能来自学校,但进入社会,他仍可以在其他地方通过其他途径接受未必正规的教育,虽然后者与学校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但其提供的知识和技能不一定就是不充分,或者说少于学校。然而,学分银行以学分为基础,其潜台词即给多种类型教育一个与学校教育的同等认可度,正面看这是对其他教育的认可,反过来看却还是在巩固和统一唯一的一套教育认可模式。

  退一步说,受教育程度本身有没有必要被鉴定、认可呢?放在一个效率社会下来说,一定的教育程度、所属专业,往往要与相应的岗位对应,为了便于两者最快地匹配起来,需要一套教育认定系统。问题在于,这套系统的标准是不是唯一的呢?显然不是这样。尤其对职业教育而言,其资格、专业技能考试大可以社会化,相对来说,有没有学分实际上没有多大意义。可能会有人提出,如果这样,个人接受课程学习的依据在哪?这种提法一开始就站在了唯学分、学历制的角度,难道课程记录和学成所得本身不是接受教育的证明吗?

  其实,进入网络时代,人们接受教育的途径得到了进一步拓宽。远程教育已经经由世界名校公开课等形式,打破了知识传播的局限性。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尝试将远程教育纳入被认可的范畴之下,但国内在这一方面的尝试仍旧难以突破,究其原因,前述的统一学历制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社会的普遍认知始终停留在学校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上,其无形中助推的学历造假,让远程教育授课证书的可信度更难为社会、市场接受。

  回过头来看近期热议的英语退出高考,无论是学生们对少考一门课程的欢呼,还是某些忧虑的声音,都是围绕应试教育展开,对一个唯学历社会来说并不新奇,但就教育的本质而言,不考试、没学分、无学历就没有学习的动力了,很难说这种教育是成功的,这一点恰恰在很多事情上得到了证明。(付小为)

(来源:长江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