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三好学生”被指给孩子贴标签 存废之争再被提起

2013年12月11日08:23    来源:光明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三好学生”被指给孩子贴标签 存废之争再被提起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从2014年起,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三好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学生?

有关“三好学生”的存废之争再次被提起。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宣布:“从2014年起,中小学将不再评选省级‘三好学生’;基层教育部门是否评选‘三好学生’,由其自行决定。”消息一公布,便引来各方热议。有人鼓掌叫好,认为评选“三好学生”已失去其原有的初衷;有人则深表担忧,“三好”不再,对学生的鼓励何来?

那么,作为全国范围内历时最久、最为人熟知的个人荣誉之一,“三好学生”究竟该何去何从?今天,我们又该如何评价学生?

昔日的“三好”渐渐变味

“从心理学上讲,评选‘三好’,把学生从小分成三六九等,给他们造成分等级的压力,没有获得荣誉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如别人’的心理暗示,此举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压力和伤害,甚至可能影响到他们今后的人生之路。”得知浙江省将取消省级“三好学生”评选的消息后,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颇感欣慰。早在2004年,他就在公开场合表示,反对“三好学生”评选。

顾明远认为,“三好学生”评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从小就给孩子贴‘标签’的做法不可取,也违背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除去标签化带来的不良倾向,“三好学生”的评选过程本身也日益成为摆在老师和学校面前的一道难题。

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的评价模式,人选集中于成绩佼佼者,容易让孩子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观念;老师们在评价过程中将“思想品德好”等同于“听话”;由于能享受加分政策,帮助升学,评选过程中滋生腐败的利益链……昔日的“三好”渐渐变味。

“我们现在都鼓励个性化发展,‘三好’的面窄,指标又比较少,加上各个学校、地区情况不同,以及城乡教育设施和资源的差别,要评选有限的‘三好’,在很多情况下做不到绝对的公平。”西安高新一中初中部校长王凤进对此深有感触。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竞争意识还是应当从小培养,将来孩子走向社会,更是无时无刻都处于竞争之中,如果既不强调成绩,又不评‘三好学生’,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培养出来的孩子能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大环境?”微博上,一位反对取消“三好学生”评选的网友的观点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同。

显然,仅靠取消评选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三好学生”的评比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从幼儿园的“小红花”到学校的“三好学生”,再到单位的“先进个人”,最后到各种各样的全国“劳动模范”,这样一条“荣誉链”是依附在我们现有体制和价值观上的成长之路。如果突然抽掉其中的一项,会让很多人感到迷茫:如何衡量和证明自己?

事实上,在基础教育中,一个健全的评价体系必是基础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哪里表现好就奖励哪里,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实行有针对、更具体的奖励方式,才符合孩子的成长历程。”顾明远强调,取消评选“三好学生”并不意味着忽视对学生的鼓励,而是应当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近年来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取消“三好学生”评选,代之以更为全面的评价方式。在北京十一学校,曾任班主任多年的闫存林介绍,该校已经取消了“三好”评选,转向“优秀学生”或“卓越学生”等多样的评选方式,由学生自主申报,然后学校根据一套完善的评选规则对申报学生进行审核,由于没有名额的限制,只要达到条件者都可以获奖。

此类做法也得到了王凤进的赞同。“孩子的优秀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学习成绩,更可以是其他方面的专长。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强调‘三好’或是‘五好’,而是多元化的育人理念,促进人人成才,促成多方面人才。”

延伸阅读

“三好学生”评选始于1954年,由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好,身体好,工作好”衍生而来,意为“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以此作为优秀学生的荣誉称号,是社会、学校和家庭鼓励青少年成为“好孩子、好学生”的一种激励机制。(通讯员 刘梦 记者 晋浩天)

(责编:实习生李卓、熊旭)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