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教育部:以后高考外语不统考》的新闻,再次引发各界关注和热议。据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今后外语不再在统一高考时举行,由学生自主选择考试时间和次数,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并使外语考试、成绩表达和使用更加趋于科学、合理。各地最迟明年底出台考试招生改革办法,目前在校高中生不受影响。(12月8日本报报道)
高考外语不统考意味着什么?刘利民并未直接点评,对此各方的解读不一。不应忽略的是,今年10月,所谓的“向英语动刀”已初露端倪。根据北京市最新公布的2016年高考改革方案,英语科目分值由150分下调至100分,语文从150分上调到180分。更早前,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也相继传来酝酿高考英语改革的消息。而就在上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指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此次教育部表态,其实是对《决定》的落实。
在高考扮演着“指挥棒”角色的当下,高考外语不统考、学科分值降低,可以说发出了清晰信号:外语的“地位”有所下降,相应的教与学的方式也将随之变化。经验告诉我们,高考制度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迅速传导到中小学教学的最末端,此次教育部的这番大动作,必然也会强化社会尤其是众多家长对外语地位下降的认知。不过,“外语重要性下降”其实只是相对而言,对于那些有志于出国留学的学生,或者对外语感兴趣并且准备报考相关专业的学生,还有一些准备报考对外语有更高要求的重点院校的学生等,外语的重要性非但没有下降,甚至还要加强。对南京等东部发达地区的优秀学生,尤其如此。
高考外语不统考,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英语无用”。在这方面,我们有过两极摇摆的经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深入人心,英语一度彻底靠边站;八十年代起,英语的地位又扶摇直上,与各类升学、求职、评职称挂钩,事实上享受了“超学科待遇”、“超语言待遇”,引发社会“为英语降温”的强烈呼声。此次国家改革高考制度,实际上是去除英语的这种“特权”,使之更符合人才培养和国家建设的需要。这种调整是“纠偏”而非“偏废”,是“改革”而非“革命”。在全球化、国际化成为时代大势的今天,学好英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只不过,学习的自主权将更多下放,有关学习、培训和考试也将更为社会化。
正如有教育专家所说,高考外语不统考,其中一大指向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病,使得考试结果更加公平合理,而这样的目标要真正兑现,绝非易事。“一年多考”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各次考试的难度须大体均衡,如此才好参照、比较,尤其是采用计分制而非等级制时更需体现这种均衡性,否则就有违公平。在这方面,国内的考试组织单位可以说压力不小。好在,新办法为此预留了准备时间,发达国家的一些语言考试实践也可资借鉴。(左中甫)
(来源: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