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胡娟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理学博士学位。1年以后,被学校聘为教授。2013年,成为博士生导师。胡娟的火箭式升迁速度与不甚详细的履历,在她被免职的消息传出之后,便成为人们质疑的焦点。
既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当然不必拘泥于“年龄”。既然年轻是成就一番事业的必要本钱,那么,及早发现“千里马”,及早让年轻人脱颖而出,可谓“知人善任”矣。如此看来,仅仅因为“年纪轻轻”便升到了高职位,便随便怀疑,妄自揣测,倒是多少有些墨守陈规,甚至不无嫉贤妒能之嫌。
不可否认,在大多数人印象中,知名高校的学院院长,通常都是由该领域的知名学者来担纲,而要想在一个学科获得建树和认同,的确很难“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于是,一位“39岁的女院长”,的确显得过于出类拔萃。既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招来质疑并引发争议,也并不意外。不过,院长的位子是否必须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又是否非得是年轻人的禁区,的确本就值得商榷。从某种程度上说,用年轻人的冲劲与活力来打破用人论资排辈之沉疴,也才有望形成鲇鱼效应,更何况,院长本身其实是个行政职位,是不是一定要学贯中西,学富五车才能“学而优则仕”,倒是值得商榷。
然而,既然作为院长人选,当然不能毫无门槛,个人履历更需经得起推敲才是。“火箭院长”的升迁速度与其不甚详细的履历,的确构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恐怕并不能全用当事人的“为人低调”来解释。毕竟,任职履历的公示,本该是通过其履历来证明有胜任院长职务的资历与能力,这个时候,不甚详细的履历,自然难免惹人遐想。而这也连带出对其学术履历的质疑,同校教授更是指出,这位新晋院长当教授前为了实现教学工作量的“0”突破,只给研究生开设了一学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讲座课。连教授头衔的得来都不乏瑕疵,何以能火箭般升至院长,人们的猜忌也就并不多余。
基于此,即便39岁当选大学副院长并无任何蹊跷,也无暗箱操作,但却仍需经得起民众的审视。尽管乍一看来,民意的确有些“难伺候”,领导年纪大了嫌人家没活力,如今人家“年轻化”了还是招来不满。不过,公众质疑的真正对象其实并非对人才的破格提拔,而是确定院长人选的过程是否符合公平、公正的“程序正义”,又有无权力的插足与干预。以39岁的副院长为例,即便不必对其学术能力及过往履历抱有太多成见,以这样的年纪升任院长,称之为“火箭”提升,显然并非夸张。但是,当事人究竟有怎样靓丽的履历,以致可以平步青云,少年得志,“火箭”升任院长又是否经过了公平公开的竞争与角逐?“火箭”提拔要想服众,显然更需给出足够充分与合理的解释。
一言以蔽之,院长其实不怕“年纪轻”,39岁当院长,公众当然可以“不以年龄论英雄”,但“火箭”院长究竟以何论英雄,却仍需要摆在明处。(武 洁)
(来源:西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