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教育部已经完成制定考试招生总体方案,即将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刘利民说,今后的考试主要考查学生高中学业完成情况,将分别采用合格和等级方式来呈现考试成绩,不再用百分制,避免“分分计较”。学生也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自觉选择部分等级性考试科目来参加考试,每一门课程学完即考,“一门一清”,避免毕业时“一次考三年”的压力。减少高考科目,探索不分文理科设置考试科目。探索外语科目一年多次的社会化考试。
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构想是很好的,这么做可以避免中学过早分科,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出现偏差。但是,实行这一改革,必须与考试、招生分离同步推进,如果离开了考试招生分离,而在现在的集中录取框架之下,实行不分文理科,一方面会增加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无法由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那种通过增设科目来提高学生素质的想法,是不顾当前应试教育的现实的。
同样,假如高考录取依旧维持当下的集中录取制度,以等级方式记录高中学业考试成绩也只是折腾。
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一直在探索高考统一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三位一体的改革。江苏早在2008年就实行高考统一考试只考三门(语文、数学、外语),以三门计总分,考生再选测两门其他学科,学科只计等级的高考考试方式,其余科目的测试在高二举行,也只计等级,这完全符合教育部的高考改革设想——减少统考科目,高中学业计等级,在录取时综合评价——江苏的高考录取规则是用语数外三门总分作为投档分投档,大学自主提出两门科目的等级要求(比如物理A化学B),教育考试部门还规定学生的其他学科等级必须合格才能报考普通院校。可是,这一改革却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焦虑。
首先,以三门科目分数作为投档分投档,学生一门学科考砸就会名落孙山。江苏高考总分480分,今年文科一本线328分,二本线298分,只相差30分,而在这个区间有2万多名学生,可谓一分之差就是1000名的差距。学生不得不每分必究,而且比过去更厉害。
其次,两门选测科目,等级其实是用分数结合百分比折算的,在录取中,学校提出等级要求,其实给学生增加一道门槛,比如,一名学生如果投档分第一,可有一门等级为C,填报一本院校将十分困难,大多院校的等级要求是两个B。
再次,其他不计总分投档、学生未选测参加高考录取的科目,则变为小高考,为避免学生不重视这些科目,江苏在高考录取中,规定一科目得A投档分加1分,4个科目都得A加5分。换言之,最后还是要变为录取的分数、门槛才会引起考生重视。
这种情况在其他省市的学业水平测试中也存在。上海10门学科的学业测试分在高一到高三三个年级进行,只计等级,由于高考录取时实行平行志愿,按3+1科目分数投档录取,学校根本不会在录取时看学业测试成绩,因此学业水平测试变为鸡肋。目前,上海正在酝酿改革,就是想办法提高学业水平测试在高考录取中的作用。
必须意识到,我国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按计划集中录取,如果集中录取制度不变,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就无法打破,文理不分科,科目调整、计分方式调整,哪怕有的科目多次考,都是换汤不换药的。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推进考试招生分离,才能扭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局面。学生可以参加统一的社会化测试,以统一成绩去申请大学,大学独立录取,才可能考察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也就是说,考试招生分离才是高考改革的灵魂,离开了灵魂,其他的改革,是难有效果的。国家教改规划纲要和三中全会都提到考试招生相对分离,我们期待教育部在这方面有突破性举措。这是观察高考改革具体方案是否有突破的基础,如果在考试招生分离方面,新方案毫无作为,那么,对高考改革很难有期待。
而考试招生分离,就要求政府教育部门和考试部门彻底放权;能否分离,检验教育部门是否愿意放权,对于其他所有教育改革,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