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拉萨12月2日电(记者黄兴)近日有款逃课软件在高校蹿红,受到不少大学生追捧。这款软件委托他人代替自己上课,并将其明码标价。此事一出,网上对大学生的指责声不绝于耳。但记者觉得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逃课神器流行似也“事出有因”。
事实上,高校学生逃课已是多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有些课堂并未激起一些学生的求知欲,于是校方想尽办法试图将学生留在课堂:有人脸识别器,有点名花名册,有指纹打卡机等等。但效果并不如人意,学生逃课现象并未得到根绝。
应该说,学生逃课现象屡屡出现,乃至于催生出这款“逃课神器”,究其原因部分即在于一些课堂吸引力不够。要么是教学内容陈旧,要么是教师照本宣科,凡此种种均抑制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逃课的现象。逃课现象细究起来,又可细分为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
现实中,显性逃课固然不少,不向教师请假就擅自不来上课的不在少数。但虽按时来上课,似乎也在认真听课,实质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的隐性逃课也有不少。有些课堂上,教师在台上讲课,学生却只顾自己学习其他知识,或者忙着诸如睡觉、听歌等其他事情。
细究下,课堂吸引力是关键,很多东西都能带来吸引力,授课教师渊博的学识、严密的逻辑或新颖有趣的授课方式,都能极大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我们留意到,高校里一些知名教授的课堂往往人满为患,学生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些杰出者就是在名师的课堂熏陶下慢慢变得学富五车。
青年学生正是求知欲旺盛的时候,也都在汲取关于世界的知识,我们切不可盲目武断地给青年大学生群体扣上“堕落”“虚浮”“无知”等大帽子。一代有一代的环境与际遇,在消费主义与商品浪潮的时代环境下,苛求青年学生“头悬梁、锥刺股”般苦读书,既无必要也不现实。
但也应警惕极少数大学生放任自流、缺乏自律的现象。同时也应看到部分青年学生对思想价值很高但有些枯燥的理论知识的排斥。实际上,那正是获得系统理论知识、提升思辨能力的必经阶段。
归根结底,我们希望高校里“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终究只是戏谑之言。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