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翡翠城小区一名男孩,因不堪压力,结束了自己年仅10岁的生命,并在语文课本上留下一句话,“老师,我做不到。”
一句“老师,我做不到”,让每一个为人父母的人都无法克制悲痛,我们无法不去想象:孩子结束生命前,曾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与挣扎,他该是多么在意老师对他的要求和评价,他该是多么渴望得到老师的一句宽慰和认可。
可正是这样一句“老师,我做不到”,又折射出成年人多少的“做不到”与“没做到”。
老师们或许没有做到。尽管绝大多数的老师具有高尚的师德,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时常看到有关师德表现的种种不尽如人意。体罚、斥责、“冷暴力”时有发生。试问,如果所有的老师都能时刻想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甚至是对生命和自我的认知,那么,还有什么理由不能再平和一点、耐心一点?
学校或许也没有做到。尽管我们一再强调学校应“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否依然还有学校对分数和成绩的关注超越了对孩子身心健康和个性特点的关注?
家长们或许也没有做到。家长会上,家长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老师,就把孩子全交给您了。”一句话,既表达了对老师的信任,却也把责任推了出去。教育是一个立体、综合的过程,成功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及时化解孩子的心理郁结,试问,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每天关心一下孩子,将会有多少悲剧被及时避免?
社会或许也没有做到。教育的过程中,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学校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也如此。试问,如果每一个社会单元、社会个体都能在发表个人主张、生产文化产品时能关照到下一代的成长环境,那么,类似的悲剧是否也会少一些发生呢?
10岁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留下了一句“我做不到”。我们,又做到了吗?
《 人民日报 》( 2013年11月21日 1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