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秀人才实施通识教育,北大的元培试验进行了13年之久,其目标明晰而又艰难:如何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培养成不同的人。
在呈不规则方形的北京大学校园,地处南侧的36楼,是一块霸气而神秘的“试验田”。
作为全校唯一一幢单独只住一个院系的宿舍楼,从2011年起,这里纳入了北大元培学院4个年级的近800名学生。
元培学院在坊间有个别称:状元班。尽管从今年开始,北大表示将不再公布状元和各省前几名的招生“政绩”,但据记者了解,今年入学新生的“层次”和往年并无太大差异。
根据早年披露的资料,2004年,“元培”收纳了10名省级文、理科状元以及20名全国学科竞赛一等奖得主;2005年,约有17名省级高考文理科状元投考了元培。
作为北京大学本世纪启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元培学院探索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有13个年头,是国内最早一批试水通识教育的院校。而“元培”在这场人才试验中遭遇的意外、挫败、尴尬甚至争议,都充分折射通识之难和通识之痛。
对越来越多已经或正在大步探索实施通识教育的国内院校来说,北大元培足有值得借鉴的样本意义。——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