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通识教育试验的尴尬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近距离观察【2】

2013年11月02日09:16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通识教育试验的尴尬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近距离观察

  “状元”的难言之隐:太自由,反而迷茫

  根据元培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生入学后,理论上可以选全校开设的任何一门课程,想听什么就听什么,课程学习计划全由自己制定;从大二开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学习方向,理论上也不受限制。

  今年9月,刚升入大二的北大元培学院学生周舟航到了定专业方向的时候。这位昔日的物理竞赛保送生,享受元培学院的特有待遇:自由选专业。周舟航的决定是,继续沿着物理学这条道往下走,但在他今年的选课表上,却看不出对物理的“专一”。

  北大经济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被周舟航认为很有必要选来上上,而在此前的大一,北大哲学系、社会学系开设的一些适合大三学生上的专业课,也都曾出现在他的课表上。

  如果说北大的其他院系是按照“专业”标准分门别类划好的普通田地,那么元培这一小块试验田就显得品种纷繁。“淡化专业”,正是元培创设时建立的育人理念之一。

  北大元培学院院长许崇任介绍,成立于2001年的“元培计划”,其设想始于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后关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大讨论。2001年,由时任北大校长许智宏领衔,学校开始积极推动通识教育试验,探索在专业化训练之外的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精神上的自由,学术上的自由,学习上的自由。”几乎所有学生在进入元培后,第一感受都是“自由”,但紧接着,多数人就会开始“迷茫”。

  一名2004年入学的学生就曾在网上发表过一篇文章,抱怨元培的“自由制度”。比如,理应负责辅导学生选课、选专业的“导师制”发挥作用有限,事实上,元培04级的大一新生连一本院系课程计划都拿不到,必须跑去各院系教务部“蹭着看”。

  比起这些琐事,选课的自由就成了更大的障碍——全校的课你都能听,但到底听什么?

  在北大,本科课程计划主要分为两块:专业课和通选课。一般而言,专业课难度胜过通选课一筹。按照设想,任何一个元培学生读大二、选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后,之前选修的其他院系的课程都可替代通选课课程,修满学分即可毕业。

  元培05级学生刘宇(化名)进校前曾是某省状元。大一时,在全校课程中“广撒网”的他希望能对各个专业多些了解,再明确自己的研读方向。1年后,他想选择光华管理学院,不料却因绩点不够被拒。

  原来,包括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法学院等所谓的“热门”专业,对元培并非“来者不拒”,不仅设有名额限制(从5-20人不等),而且还要依照学生大一年级绩点择优录取。

  对学生来说,诸如此类的规定无异于“自由待遇”外的枷锁:根据兴趣选课,一旦考试成绩不理想,选专业时就会丧失一定的自由。

  不少元培“过来人”,亲历了向“不自由”妥协的过程。北大03级元培法学方向学生张琬婷告诉记者,在元培实施的最初几年,绩点并不是一件被看重的事,“02、03级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按自己的兴趣选课,选难度大的课在当时是一个趋势。”但此后,绩点导向就越来越重。

  因此,据说在2004年时,坊间出现的惟一选课指导是“多选通选课”。如今,尽管“热门”专业对元培的门槛有所降低,但“绩点”标准的存在仍令学生们选课放不开手脚。

  周文杰,2008年考入元培学院,现任北大13级元培学院班主任。他观察到的情况是,学院里凭兴趣广泛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少,许多新生一入校计划性就很强。比如,大一第一学期,13级的新生选课集中于经济、管理、数学、政经哲等领域,没有学科跨度特别大的选课。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