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通识教育试验的尴尬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近距离观察【3】

2013年11月02日09:16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通识教育试验的尴尬 北京大学元培学院近距离观察

  最接近理想的通识模型,现实中得不到支撑

  有个传言一直在元培内部流传:选择某个专业课程的学生较多,而对应的专业课教室座位又太少,于是,该院教务就在班上公开说:“元培和旁听的同学请出去。”成立初期,元培的很多学生都受到过类似的困扰。

  通识教育应该如何实施,元培内部从来没有停止过讨论。

  记者在采访中获知,不少元培的师生也曾关注甚至讨论过几乎和北大同时起步的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模式。

  复旦模式大致的安排是:新生入学后分入四大书院,先在全校180多门通识类课程中分模块地选择十余门。而元培对此持有顾虑。一个主要的担心是,国内高校开设的通选课往往对专业涉足较浅,问题意识比较缺乏,在打基础的大一年级只选通选课并非是一个好选择。

  相较之下,元培学院为学生提供了更接近于美国文理学院的教学管理制度,鼓励学生自主修习各个学科的专业课,提供更自由的制度。

  在美国经典的文理学院,所有核心课程被设计为包括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在内的三大体系,低年级的学生们在这些课程中自由选择,高年级则主修其中属于自己专业的课程。由于学生与教师人数接近,因此课程大都为小班讨论,老师与学生甚至可以自己设计课程、设计学分。

  许崇任说,元培的理想,即是达到标准的美国文理学院的水平。但要做到这一点,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要在元培内部建设一套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批判性思维、经典阅读等。这个想法在他脑海里转了好几年,但实际操作中阻力重重,一直没有成功。“开设通识课程需要学术上水平很高的、具有权威的教授,单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聘请到全职教授。”

  许崇任解释,元培和各个院系的最大不同在于,传统的专业院系可以不假外力地自我发展,而元培则经常需要学校在背后推一把,不断制定适用于元培的各项特殊政策。“教授需要做研究,需要自己的研究生,那就必定要依托专业院系,光靠元培单方面没有能力办到。”

  周文杰坦言,元培学院为学生提供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仍是一种“消极的自由”。“学生们要在完全不明白这专业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冒着风险去选课程,而且还得判断这些课程能否触及专业核心问题。”尤其对新生们而言,心理压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元培试验所指:将层次相同的学生培养成不同的人

  元培方案制定者们的最初设想是,如果这场人才实验进行顺利,那么可以为全校的进一步教改奠定基础,最终让每个北大学生受益。

  从上世纪末源自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作为一种“舶来品”被引入国内高校后,打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北大“元培计划”,是国内本土院校中探索通识教育改革的“先锋”。2007年,北大将连续实施6年的“元培计划”改为独立建制的学院时,时任副校长林建华就曾表示:元培学院可以看做是北大本科学院的雏形。

  然而,在北大整个本科教育制度中另辟新地,抱持“通识”理念的元培学院和传统专业院系之间的摩擦,从创设迄今,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不久前,北大BBS上的一个帖子“火”了。发帖者称,他提出了延长学制的申请,结果被学校教务处驳回,耽误了他的保研计划。

  这名学生是元培10级的吕伟聪,在修完数学专业课程后,他希望能进行数学与计算机学科的交叉学习,因此申请延期。按照元培的教学计划,学生享有弹性学制,可于3至6年间完成本科教育。可学校教务不予延期的理由是,这名学生的毕业学分已修满。

  经过协调,吕伟聪的申请最终被批准。但此事在元培内部仍引起后续讨论:元培没有摆脱“双轨制”的麻烦,学院的一些教学制度,在学校层面得不到有效的行政保障。

  早在2006年,就有学者发文指出,“元培计划缺少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周密设计的通识课程体系,而双轨制又给它的实践带来了根本性的限制。”

  虽然“双轨制”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完全消失,但许崇任表示,元培学院是建立在生源多样化基础上的一种有益于本科教育改良的模式。元培的改革,针对高等教育的两大突出问题:学生过早进入专业学习导致知识面偏窄;大多数学生盲目选择专业,学习后出现落差。

  “北大就是要将相同的学生培养成不同的人。”许崇任称,元培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它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但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记者 黄纯一)

(来源:文汇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