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份“2013年中国最佳小学500强”的榜单在网上引起转载和关注。家长对各色学校排行榜奔走相告,源于择优情结——无论是高考一本率排名,还是中考重点率榜单,甚至小学奥数得奖名单;无论是此前官方公布的,还是民间的小道消息,总能引来家长目光和热烈讨论。因为,多数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学校时,会问同一个问题:“哪所学校最好?”
“哪所学校最好”折射出家长望子成龙的期望和对教育的重视,本无可厚非。但若多数家长一哄而上追求“最好的”学校,却有问题。首先,何谓“最好的”学校,值得深究。是直奔功利目标的升学率,还是让孩子终身受用的素养?学校升学率高低可立竿见影,但学校对学生真正的教化影响,却要待多年后方见高下。上海财大附中一名普通的化学实验员,工作十几年写下上千张小纸条,细致敬业的精神影响了几代教师和学生; 浦东模范中学前校长吴小仲从如厕文明入手,教孩子做文明人……这些学习经历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几十年,但却没有一个排行榜能加以量化。
同时,家长们心目中“最好的”学校,是否适合所有孩子,也是个现实问题。部分资优生在“最好学校”中可能如鱼得水,但更多孩子的实际能力无法适应那里快进度、高强度的学习要求。家长千方百计把孩子塞进去的结果,可能是孩子沦为学习困难生,自信心受打击,求学之路充满曲折和痛苦。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随着社会所需人才的多元化,无论对学生,还是对学校来说,按成绩排名的单一标准已显局限,追求个性特长、特色发展才是转型之道。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升学率排名靠前的,而是最适合孩子能力水平的、能发挥孩子特长的。
若未来的学校排行榜,能分更多门类,能按多元标准,让学校各展所长、学生各取所需,那么,每位受教育者拥有各自的“最好”学校或许会成为现实。(李爱铭)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