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参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少中学代表队“笑傲江湖”。而大赛风光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苦。
10天学词组5.6万条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总决赛冠亚军都被杭州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代表队收入囊中。老师透露,学生准备集训,10天内要求掌握《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1780页,字、词组有5.6万条。平均下来,每天掌握150页,还有教师筛选的《成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以及各种资料也要记熟。到决赛前一天,杭外队带到宾馆的所有纸笔都用完了,弹尽粮绝。
把人体骨骼都复习了一遍
杭外队入围决赛的刘浥尘同学,把《现代汉语词典》5.6万条词组全部抄了一次,号称“男神”。但在北京的彩排中,刘浥尘第一个就被淘汰了。他没写出“滦河”,这是天津附近的一条河流,南方孩子很少有机会知道。
带队老师马上意识到,作为一场弘扬民族文化的汉字比赛,一定希望中国小孩由此知道更多祖国的山川河流、民情风土。于是,老师们马上去搜集中国几乎所有山川河流、名胜古迹、各地小吃的名字,还有生物化学等专业术语,日常生活常用器具等专用名词,易读错写错的词语。有的小选手甚至还将人体所有骨骼都复习了一遍。
学找字体规律 分类学汉字
受邀参赛的海口一中有一套别致的训练方法。实际上,看过《说文解字》的人都知道,每一个汉字都有其产生的来源,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由于汉字本身有常用字、次常用字、生僻字,在集训过程中,老师们引导学生从字体中寻找规律,比如,很多学生容易弄错“衤”和“礻”字旁,它们的区别就在于是“一点”还是“两点”。老师们告诉学生:“‘衤’是‘衣字旁’,只要跟‘衣’有关的都是‘两点’。而‘礻’一般与‘祈祷’一类的活动有关。”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