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板凳、老课桌、旧讲台、土黑板……这些就是赣州开发区潭口镇半坑小学的真实写照。30多年来,这里从一个完整的5个年级的小学变为一个学前班,学生人数也从一百多名变为如今的4名。尽管如此,陈友依然带着妻子坚守在这里教学。近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他坚守乡村教育背后的故事。
扎根乡村教育30多年
赣州开发区潭口镇半坑小学,地处偏远的山区。带着妻子在这里教书的陈友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是当地的一名乡村教师,他从小就沉浸在书香之中,对乡村教师有着感性的认识。1981年7月,初中毕业的陈友顶替父亲前往当地坳上小学教书,踏上了乡村教师之路。第二年,他被安排到师资紧缺的半坑小学。
为4个学生坚守讲台
据陈友介绍,1982年,半坑小学有5个年级100多名学生。由于教学任务重,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办公室白天办公,晚上当卧室。这样的日子,陈友过了3年。那时的他劳累但充实。
当时,他家离学校只有一条古驿道,步行要1小时左右,而教学任务又重,他只好3天回一次家,每次去学校,都带足干粮。
慢慢的,曾经千人的村庄只剩下留守老幼,学校5个年级也缩减成一个学前班。全校仅有4名学生,加上陈友夫妻二人在该校任职,全校总共只有6个人。但陈老师告诉记者,“不管有几个人,只要有学生在,我们就要尽职尽责地站在三尺讲台上。”
每天上学,夫妻俩都会准时来到小溪对岸迎接学生,确保孩子过桥不失足;每天放学,他们也会护送孩子一段路程,直到其对接上家人。
迷茫时夫妻相互激励
采访中,陈老师坦言,在从教生涯中,也并非没有一点想法,但这些想法终究还是被责任心所取代。“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就是要有责任心!”他说。
上个世纪80年代,陈老师被多次调动教学地点。期间,妻子刘兰香也曾劝他外出创业。但他总觉得山里有他的牵挂,认为山里的孩子需要他。见他对乡村教育如此执著,爱人便不再为难他。2007年,陈友升任校长,妻子也被聘到学校代课。
在校舍旁,夫妇俩开荒种菜,用砖头在空地垒起小灶,每天和4名学子一起吃饭。
面对简陋的教学条件感到迷茫时,他俩总是以“山不怕深、志会怕穷”来相互告慰,并激励自己一路坚持至今。 (大江网-信息日报 记者万里庆)
(来源:大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