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教育的集体反思: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3】--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母语教育的集体反思:一门“语文课”就够了吗【3】

2013年05月15日07:3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古典文学的杰作历经千古的汰芜存菁,已成文章之典范,足以见证中文之美可以达到怎样的至高境界。让莘莘学子真正体会到如此的境界,认识什么才是精练、什么才是深沉,在比较之下看出,今天流行于各种媒体的文句,出于公众人物之口的谈吐,有多雅,有多俗,多简洁或多繁赘

  民国时期的这种文白并存、相济相生的局面,与其说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朴素的文化坚守,不如说是一个民族体现在文化传承上的强大的“集体无意识”。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以清朝乾隆年间所辑的《四库全书》为例,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有3503种,合79330卷,又存目6819种,合94034卷,加起来是10322种,合173364卷。其中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而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语言是人类的家园。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哀江南赋》《陈情表》《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祭十二郎文》……这些用文言撰写的不朽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无数世代的中国人;与此同时,也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文言同样可以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情感——且让我们读一读陈寅恪先生所撰的《海宁王国维先生墓志铭》的一段——

  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但人类创造语言并不仅仅用于“你吃了吗”这样的低层次交流。与地球上别的动物相比,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她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另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语言和图像的最大区别在于: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存,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造成了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即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有人称之为“唤醒”。张中行先生在《文言和白话》一书中曾举例说——

  如很多人都念过的《庄子·逍遥游》和《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论酒量那部分,前者述说大鹏高飞,是“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后者述说夜里纵酒的情况,是“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芗泽。”都是用语不多就写出一种不容易想到、更不容易描画的景象。就是这样,两三千年来,文言用它的无尽藏的表达手法的宝库,为无数能写的人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并且如苏轼所说:“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因此,笔者不禁怀疑,今天中国人的创造力、想象力萎缩,是否在一定程度上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关?

  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责编:袁勃、熊旭)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