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宿舍矛盾不容小视 三招助你处理好宿舍关系--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学生宿舍矛盾不容小视 三招助你处理好宿舍关系

2013年05月03日07:18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复旦大学投毒案的最初,公众把焦点集中在了林某的投毒动机上,于是有了各种猜测。由于黄洋在校期间表现突出,因嫉生恨的说法普遍被认可。但是,据警方最新公布的审讯结果,这起投毒案竟是一些琐事引发的宿舍矛盾所致,并非完全出于嫉妒。这些琐事包括:共用饮水机分摊水费没有达成一致、黄洋睡觉时爱打呼噜等等,几乎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类似的矛盾所有住学校宿舍或单位宿舍的人都可能会遇到。

  一时间,人们的情绪从惊讶转变成愤怒,更多的却是恐慌。

  复旦投毒案为何会引发群体恐慌情绪?

  众所周知,当我们控制自己的言行与社会规则以及道德约束尽量保持一致成为一个“好人”时,就会有效避免很多伤害。黄洋既没犯法也没违规,满足社会大环境定义下的无过错,然而,只是与室友相处时产生的矛盾竟导致丢了性命。每个人对“过错”的评价标准不同,但如果打呼噜、交水费也能惹来杀身之祸,那实在是防不胜防。

  当人们无法通过控制自己的言行有效避免伤害时,每一个人都成了潜在的受害者,这与心理学中的“习得性无助”十分相似。正常的情况是,做出“好”的行为就会被奖励,相反即获得惩罚。大部分情况是,就算好的行为不被奖励,至少不犯错一定不会受罚。可是,当人们搞不清楚什么时候才会被惩罚时,没犯错一样难逃厄运,任凭谁都会感到绝望无助,甚至恐慌。

  复旦大学这起投毒案对于公众影响极大,易引发由安全缺失导致恐慌的群体效应,从而使生活在这个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失去安全感,生活在恐慌之中。

  事发后,林某立刻被贴上了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标签。的确,人们很难接受正常人会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人们以此来减轻自己内心的惶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过分不安,才会相信自己身边不会出现这种人,相信我们仍然是安全的。

  投毒者并非人格障碍而是性格缺陷

  作为心理医生,我觉得林某人格障碍或心理疾病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我更情愿相信林某是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严重的性格缺陷,一念之差断送了别人性命,也要了自己的命。

  只有高智商却缺乏高情商的大学生,充其量不过是存在缺陷的半成品,而心理扭曲的高材生甚至可能成为贻害社会的危险品。从高中步入大学,同学关系,尤其是同寝室室友的关系成为大学期间重要的人际关系。那么,宿舍关系究竟有多重要呢?

  据戈夫曼理论,宿舍就是大学生的后台

  戈夫曼曾提出前台和后台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大部分时间都像在聚光灯下的舞台上展现着自己好的一面,同时也需要后台来补充能量休息调整。

  小时候,我们受了委屈回家躲起来哭,因为家就是个完全的“后台”,不会轻易被人看到。而大学生宿舍也充当了后台的角色,如果在前台遇到挫折,后台又不能疗伤,反而与室友关系紧张,积累起来的心理问题应该小不了。

  三招一通则助你处理好宿舍关系

  首先,悦纳自己,才能宽以待人。有心理学家统计,绝对意义上的好事和坏事只占了我们全部生活事件的5%,剩下的95%都被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加工过,才会赋予了不同的性质和意义。过分敏感的人会看到更多负面事件,吸收更多负性情绪。

  其次,以责人之心责己。中国有句老话:“一个巴掌拍不响”。在今天看来也是极有道理的,即很少有矛盾是一方的全责。一个人的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看到自己全对,而对方全错会消耗掉大量心理能量。一旦对方也持同样想法,就会陷入恶性循环。

  第三,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被抱怨和仇恨消耗掉了大部分心力,逃离困境的力量自然就会减弱。遇事要积极寻找解决办法,莫在心里生闷气积聚负能量。就算对方真是个不通情理之人,还有一计可用——“走为上策”,换个宿舍总是可以的。

  说到底,处理好宿舍关系只要一条原则就足够——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凡事多为别人着想,任何事情都好解决。如果你是这样做的,室友感受到了你的态度,也会发生变化。不再产生摩擦就不存在宿舍矛盾。若能如此,还有必要谈如何处理矛盾吗?文/史宇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心理门诊)

(责编: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