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的正常与不正常--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

中国落选院士当选美院士的正常与不正常

2013年05月03日07:15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美国时间4月30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名单公布,施一公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4月25日公布的名单还显示,施一公还入选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施一公现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医学院常务副院长,此前因未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而引发关注。

  与当初落选我国科学院院士引起关注一样,此次,施一公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同样令人关注,大家的疑问是,为何我国落选院士,却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其实,我国落选院士入选国外科学院院士,是十分正常的,而具体到施一公身上,又有些不正常。

  说其正常,是因为中科院和美国科学院,是两个独立的学术机构,在对入选人员进行评审时,有不同的方式和标准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申请哈佛没被录取,而被耶鲁录取了,这不能说哈佛就不公平,或者耶鲁的标准就比哈佛低。不论是教育机构,还是学术机构,都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去进行评价,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多样性以及学术的独立性。

  而说其不正常,则是因为施一公落选中科院院士,让人想到更多的是,这不是学术原因,而是其他利益因素。虽然有学术成就者不意味着就能一次成功入选院士——当选我国院士者有不少是多次申报才获成功,但是,施一公的落选被普遍认为是因其曾炮轰我国的科研体制,指出现行的科研经费分配体制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科学院、工程院,从性质上看,都是国家最高学术荣誉机构,可是在具体的利益上却和美国科学院完全不同——入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者,不会享受相应的待遇,更不会在学术研究中拥有其他学者所不拥有的优势。所谓院士,也就是会员,在申请学术课题、进行研究时,院士必须和其他学者平等竞争,简单地说,院士就是学术荣誉而已,没有任何学术利益。而入选我国科学院,成为院士者,不但享有相应的待遇(在有的地方,院士享有副部长级待遇),还从此在学术研究中处于最高级,是各类重大课题的当然负责人和各类评审的牵头人。

  最高学术机构的严重利益化,导致我国近年来两院院士的评审、管理,屡出问题,包括新增院士时,一些机构和人员公关运作;评审院士时,学术原则被利益原则取代,烟草研究人员入选工程院院士,是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在院士管理中,两院曾发文要求院士自律,可院士到处兼职、跨界评审的情况还是屡禁不止,拥有最高学术荣誉的院士,时常出现在学术丑闻中。激励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院士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当下阻碍学术平等竞争、良性发展的消极力量,被视为是最高学术利益共同体。在美国,入选科学院,年龄不是一个问题,因为这只是一个荣誉称号,而在我国,年龄则成为一个问题,因为一名年老者入选院士,过了创新活力旺盛的年龄,还掌握最高的学术权力。

  本来,两院作为学术机构,应该拥有学术公信力、独立性,不受社会舆论干扰,但其遭遇社会舆论的质疑,表明学术公信力和独立性已严重缺失。要重拾两院的学术公信力,必须推进去利益化,将院士评审与利益脱钩,院士评审将遵循学术原则,而不会被利益左右,这样的院士评审,才会因其学术的独立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熊丙奇(上海 学者)

(责编:袁勃、熊旭)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