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不“买账” 老师存忧虑:“减负”如何落到实处?【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学生不“买账” 老师存忧虑:“减负”如何落到实处?【2】

2013年02月22日15:5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老师:“第二课堂”引忧虑

  记者采访部分中学教师发现,在校老师们对学生在外补课也心存担忧。

  刘芳说,学校普遍推行“绩效考核”,学生的中高考成绩算作考核的一部分。“禁补”“减负”令下,老师课时减少,作业量也减少了,但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考试范围也没有缩减,要想保证知识教授和学生成绩,这不仅要求老师必须提高单位时间的授课质量,更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和自主性。

  但现实情况却不尽理想。太原市某中学英语老师温添凤有20多年的教龄,她无奈地说,在高强度的课堂中学生难免“消化不了”,只得到校外的辅导班补课,长期下去则会导致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降低,对校外补课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往往并不主动想办法解决,而是被动接受补习班老师所谓的“一对一针对性指导”。这就导致家长、学生和本校老师之间的沟通日渐减少,很容易造成互不理解、互不信任的尴尬局面。

  补课使学生有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较有选择性和针对性,有的甚至请好几个老师为一个学生打造一套个性化学习方案,看似“量体裁衣”的专业性成为一些补习班的“金字招牌”。但由于国家尚未出台针对补习班的监管和治理政策,导致全国学生补课市场缺乏统一管理,质量良莠不齐,现状堪忧。

  “补习班的老师很难说水平怎么样,很多培训学校声称自己的师资是‘全省名优教师’,但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家长和学生不了解情况盲目报名,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温添凤说。

  专家:“减负”需要釜底抽薪

  刘芳说,虽然现在很多学校针对“减负”提出了“有效上课,有效作业”的策略,但如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老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挑战。一方面要求学校老师改善教学质量,采取“家访”等方法,加强师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共同改善学生的学习问题,增强学校老师的信任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减负”意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但中、高考的考核标准仍然是学生的应试能力,与减负目的背道而驰,改革“应试”现状成为当务之急。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虽然政府一直在推行“禁补”“减负”令,但由于广大学生有旺盛的需求,因此“补课风”依旧越刮越猛,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在不断加重。“一方面,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学一些、早学一些,以便能进入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中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改革,单一的学科成绩还是升学选拔的重要标准。”

  熊丙奇说,在学校减少作业量后,很多学生去上社会上的培训班,据统计,中国的学科培训市场每年达2000亿元,给家庭带来很大经济负担。

  “要做到真正减负,政府就要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模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另外,政府还应打破‘教招考’一体化的考试招生格局,实现教招考分离。”熊丙奇说。

(来源:新华网)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