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人民网>>教育>>2012高考报道_人民网教育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张艺执 |
【字号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论坛 | 网摘 | 手机点评 | 纠错 |
(三)专业录取究竟有多少种办法?
正是由于高考招生、高校录取的特殊性,导致了不同高校有不同的专业录取
办法,甚至同一所高校针对不同的投档情况就有不同的专业录取办法,因此就必须要有多种不同的并且是具有针对性的高考志愿填报技巧。因此,弄清楚高考招生究竟有多少种专业录取办法,十分必要。
1. 权威部门人士的“两种说”。
湖北省招生办编写的《2012年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阳光招生问答》中的第75问答如此:“院校怎样分配专业?学校对进档考生专业分配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专业优先,即首先分配所有进档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没录满的专业,再看考生的第二专业志愿,以此类推;二是分数优先,即将所有考生按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先满足高分考生的专业志愿,分数越高,拟录取的专业排序越靠前。也有部分院校在分配专业时规定了专业级差。”
北京某大学(“211工程”)的招生办主任在参加腾讯网上高考咨询时对此的
回答是“因为现在专业录取的时候,全国目前一共大概有两种模式,一个叫分数优先的录取原则,还有一个有专业级差,我们学校在北京,在外地都是实行分数优先的录取方式,”
很显然,上面的两种回答是互有矛盾的。湖北省的两种是:专业优先和分数
优先;而某招生办主任的两种是:分数优先和专业级差。这就非常有必要了解专业录取办法的“三种说”。
2.权威部门人士的“三种说”。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2012年高考宣传服务系列(二十二):《2012年高考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必读》中“专业志愿应合理填报。填报院校志愿后,同时还要填报专业志愿。专业志愿对在投档后院校决定是否录取及录取哪个专业较为重要。各招生院校录取时安排专业的规则不尽相同,如:①分数优先,俗称‘分数清’,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按文化课成绩高低为序排队,然后逐个按考生专业志愿先后顺序录取,如南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按这种规则录取,只要相对高分考生填报了‘专业服从’志愿,一般不会无由退档。②志愿优先,俗称‘专业清’,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先按考生所报不同的第一专业志愿、成绩,从高到底顺序分成不同专业队列,然后在每个专业队列内按专业招生计划数依序录取。如果某个专业第一志愿考生不足,将重新按剩余考生第二专业志愿顺序排队、录取。如山东理工大学即采取这种录取方式。按这种规则录取,可能会出现相对高分考生未被录取的情况。③专业级差,即对所有已投档考生录取非第一专业志愿(第二至第五专业志愿)时,比录取前一个志愿考生需高出一定的分数。如北京中医药大学规定的专业级差为3、3、1、1分,即在录取时,对第一专业志愿不能被录取的考生,在第二专业志愿录取时其文化课成绩应减去3分后再与其他第一志愿考生一起排序参加录取,依次类推。”从上可知是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级差的“三种说”。
还有《天津市高招办权威指导:填报普通类高考志愿表》中“第一志愿及专业通常的填报策略:选报专业时,考生须认真阅读拟报考院校的招生章程。对于采取分数优先方式安排专业的招生院校,考生可以将最向往或最理想的专业安排在第一专业志愿栏内,并按照喜好程度依次排列好其他专业志愿;对于采取分数级差方式安排专业的招生院校,考生须依据招生院校确定的分数级差得分值和对报考专业的向往程度确定第一专业志愿,因为招生院校在安排专业的过程中,当考生的第一专业志愿不能被录取时,将其高考成绩减去某个分数值后,再与报考第二专业志愿的其他考生成绩进行排序比较,确定其是否可以被该专业录取,其他专业志愿的录取以此类推,专业志愿越靠后,考生要减去的分数值就越大;对于采取‘志愿清’方式安排专业的招生院校,考生须依据对招生院校和专业的向往程度来确定,向往程度越高,其第一专业志愿应选择近年来录取分数越低的招生专业。”从中可知也是分数优先、专业优先和专业级差的“三种说”。
再有,笔者曾在全国非常有名的高考杂志上看到有几位高校招生处(办)的权威人士也撰文谈高校专业录取的“三种说”,即分数优先和专业优先及专业级差。
相关专题 |
· 2012高考报道_人民网教育频道_权威全面报道高考 |
新闻排行 | 重点推荐 |
视频新闻 | 更多>>> |
|
重点推荐 |
高考资讯 备考辅导 院校报考 互动交流 |
2011招生计划及简章高考最新动态高考视点高考政策各地动态新闻人物家长必读 高考大纲语文数学外语物化生历地政文综理综作文作文素材库满分优秀作文 高校招办访谈招生动态高校信息库院校信息专业动态模拟填报系统志愿填报技巧 在线做题估分高考论坛高考博客圈讨论区考试经验交流试卷上传试卷下载许愿送祝福 |
欢迎教育机构、媒体、高校、出版单位联系合作! 电话:65367973 信箱:jypd@people.cn |
呼叫热线 4008-100-300 服务邮箱 kf@people.cn
人民日报社概况 | 关于人民网 | 考生服务 | 招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务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证000006号 | 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8号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4065)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