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观察
对于大学来说,办在何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要有教育理想。请看国外办在小镇的名校,请看当年中国的西南联大
“一流城市,一流大学”,这是我国不少地方政府在规划高等教育发展时所提的口号。其涵义有二:一是一流城市,需要建设一流大学,如果没有一流大学,很难成就为一流城市;二是一流大学,要依托一流城市建设,离开了一流城市,大学要建成一流很难。
这个口号很具迷惑性,从教育和文化角度说,大学确实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同时也可为城市的文化繁荣注入活力;而从大学办学角度分析,城市可以为大学的发展提供各种资源,包括为学生提供实习等实践机会。
可是,如果就此规划高等教育的发展,却极有可能陷入功利办学的误区。一方面,城市在建设大学时,希望大学能对城市有现实回报,比如在本地招收更多的学生,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服务。如此一来,一流大学就不是为全国、全世界服务,而变成了为当地服务——按照一流城市,一流大学的思路,大学要是不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城市要大学来干什么?
另一方面,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总是希望从政府处获得资源,或者在当地寻找办学资源,这导致大学寻求办学资源的渠道极为狭窄,也造成大学对地方和政府的严重依赖。这带来两方面后果,其一,大学会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有更好的生存空间,因为城市资源丰富;其二,由于政府掌控着学校的主要办学资源,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严重缺乏,进而很难办出特色,也难以成为一流。
我国的大学建设就出现了上述问题。过去10年间,国家教育部门和地方政府共建原有的全国重点大学,地方政府为全国重点大学投入一定的办学经费,在这一过程中,很多全国重点大学都出现一个现象,即在当地的招生计划急剧上升,有的高校在当地的招生比例甚至超过50%,全国重点大学俨然成了地方大学,这显然与一流大学生源的多样化严重背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