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入侵"课堂 大学如何应对?【2】--教育--人民网
人民网>>教育>>滚动新闻

手机"入侵"课堂 大学如何应对?【2】

2012年12月03日14:27    来源:中国教育报    手机看新闻

  生活的必需还是虚假的满足?

  对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手机已成为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陈婕说:“我自修一个小时就要用手机上一会儿网,主要是上QQ、人人网,看新闻。上课的时候也会看。我从大一就这样,有时会自责,但是控制不住自己。”

  D大学教师李军平认为:“我们是‘211工程’大学,学生有较强的自制力,多少还好一些。据我了解到的情况,在部分二本、高职院校,学生上课时用手机的现象更严重,几乎泛滥成灾。”

  不少教师认为,手机把学生的时间“撕裂”成碎片,阻断了他们的连续性思考,影响人格养成与学业发展,值得高度警惕。

  江晓原认为,不少大学生以为上了微博就拥有了话语权。这完全是错觉。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在听你说,才形成发言权,否则跟在家对着墙说话有什么区别?大学生损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去围观、转发、评论,基本是瞎起哄,徒然化作运营商的点击率,只得到虚假的满足。一天对每个人都是24小时,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多,用在学习上必然就少了,非常不划算。

  作为一位需要管理科学史系官方网站和个人博客的学者,江晓原却让电脑每天大部分时间不联网,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上网收发邮件、查阅资料。他说,越是在信息泛滥的时候,越是要有意抵制垃圾信息。

  高校须进行有策略的引导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李梁也是一名大学生的家长。不管对自己的女儿还是学生,他所做的更多是劝说,要他们尽量少用手机,有所节制。

  “在大学里,对于如何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少用手机,目前基本停留在老师的课堂管理方面,即要求学生上课时不能使用手机,除此尚没有其他更得力的举措。”李梁说。

  江晓原表示,让学生少用手机、在课堂上不用手机,只能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而不能强制规定,否则年轻人出于逆反心理,会加倍地沉溺其中。他现在会通过发表专栏文章、为学生开设讲座等形式,告诉大学生控制使用手机的必要性,帮助他们认识新媒体的两面性,从而自觉控制手机上网的时间。

  去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新生开学典礼上,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教授蔡申瓯向一万名新生郑重建议:“不要让手机控制了你们的生活和时间。醒着的时候把手机关一两个小时,不分心地思考一些问题,专心地深入一些知识,静静地体会一下情感的波动,还是很有意义的。”

  教育部“全面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方法研究”课题组组长、上海市教卫党委副秘书长曹荣瑞认为,手机的使用频率和方式是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仅靠学生自律、单个任课教师的管控是不够的,有必要进行有策略的引导。比如根据不同的学段和专业,将包括手机使用在内的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常规课程,开设公共必修课,通过课堂主渠道加以呈现,教育大学生增强网络信息识别能力,合理使用手机。(记者 董少校)

(来源:中国教育报)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