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辩:平时作文训练,也要向标准化看齐?
正方:标准化促进学习规范化
>
>
反方: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充分肯定
孙晋凤(教育杂志编辑):现在有很多家长反映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写作文过于死板,太讲究套路。我倒认为这不是一件坏事。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标准化,才能促进孩子的学习规范化;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开展创新思维的基础和前提。
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就压榨孩子的发散思维。比如作文,我们要求学生背诵范文,是为了他们能学会范文处理结构、语句的方式,等学会了才可以收放自如。再说了,任何创新都是以规范为前提的,科学家们的创新成果形成科研论文,也必须要有摘要、前言、正文、参考书目这些格式规范。我们提前让孩子学会规范,就是为他们打下今后创新的基础。
侯正方(教育学博士):现在我们很多的教育、考试都讲究标准化,课程标准化叫所谓的“课标”,试卷讲究标准化,甚至答案也是“标准答案”。一道简答题、一篇作文都是“按要点酌情给分”。如此 “标准”下去,我们的学生思维怎会不僵化?这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反观国外,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遵循的都是“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的原则。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可以围绕主题,尽情展开说明、论证,或者记叙、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果写得特别好,甚至会获得额外附加的高分。这种情况下,学生们无一不是大胆想象各种问题,主动探究挖掘真相。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的教育从业者学习。
专家观点
让孩子的想象力
与脚踏实地
同步发展
唐钧(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先,我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可称道的。老师不打击学生,这似乎是与“1+1﹦2”一样明白的事情,但在中国,还是有很多中小学老师做不到。认为西瓜长在树上,当事的学生被讽刺嘲笑挖苦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当然,一个三年级的小朋友,不知道西瓜长在地里,对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小时候,还没上幼儿园,爷爷奶奶就会拿着图片来教我们一些常识,譬如区分“西瓜”和“苹果”,会告诉我们西瓜长在地里,苹果结在树上。但听说,现在的幼儿教育和学前教育,都忙着让孩子写字算算术。这是否就是孩子们缺乏基本常识的原因呢?
对孩子,就应像那位值得称道的老师一样,一方面,是不打击或者说要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孩子脚踏实地的学习习惯。错了的,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不能让他们与谬误共舞,而要把他们引向正确方向。想象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实事求是、说真话的习惯。这样,才不会让“想象力”失去根基,并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能力。
![]() | ![]() |